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4年2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關懷喪親兒童時不應做的事

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分享五方面關懷喪親兒童時不應做的事:

  1. 不責備孩子:兒童抒發哀傷情緒的方式與成年人不同,因此當他們出現很多行為問題時,先不要責備,相反要給予接納和包容。然後鼓勵孩子以舒適自在的方法和步伐去表達哀傷。如果孩子的行為令你困擾甚至壓力大增,就要尋求其他人協助,因你的壞情緒會為孩子帶來傷害,並影響你們之間的關係。
  2. 不隱瞞,不說謊:什麼是死亡?為什麼會死?死後會去哪裡?又會否回來?對大部分兒童來說,死亡都是既陌生又遙遠的事,以致有很多問題,也希望得到答案。成年人可直接回答「不知道」,千萬不要隱瞞已知的事情,如果孩子在十數年後才發現親人一直都在欺騙他,即使背後是好意,但那份被背叛的感覺都會非常強烈。
  3. 不將壓力放在孩子身上:一位長輩跟六歲的女孩子說:「現在爸爸不在了,所以你要生性聽話,幫忙照顧弟弟妹妹,亦要好好支持媽媽!」這是強迫原本無憂無慮的孩子立刻長大,並且要承擔不必要的責任和壓力。孩子需要成年人保護才能健康成長,尤其是經歷父母離世已經面對極大情緒壓力,如果還添加額外責任和期望,小小心靈怎能承受?喪親兒童普遍比同年兒童成熟,但需時間和安全感才能好好成長,成年人盡力讓他們做回一位普通兒童便足夠了。
  4. 不改變原有的生活:在喪親後,兒童會對生活環境的改變非常敏感,如果這時搬家、轉校、取消參加興趣班等,可能會令他們產生「二次失去」感覺,以致需要更長時間才能適應哀傷。若然迫不得已需要改變生活環境和習慣,例如收入減少,所以需要搬到另一個地區的較小住所,請向孩子坦承當前的困難。或許孩子聽到後不願接受或發脾氣,切記他們並非對抗或不明事理,其實是缺乏安全感。打罵必然不可解決此問題,唯有成年人的體諒、擁抱和陪伴才能幫助他們適應失去和轉變。
  5. 不擅自幫孩子做決定:有一個小四女生在父親去世後回到學校上課,班主任希望全班同學都能向她表達關心和鼓勵,因此在未知會這女生的情況下,將她的事公開告知所有同學。這女生當刻不但沒有得着安慰,反而十分憤怒,因為老師事前並沒有徵詢她的同意。當家中有人去世,成年人通常都會為兒童做好所有安排和決定,以致大多忽略兒童的想法和意願。在大部分情況下,這種做法並沒有錯,但如果兒童已經是小學年齡,肯定已經有自己的想法,因此在作出決定前先問問意見,即使最終未能配合他們的意願,兒童都會感到成年人的重視和尊重,有時甚至可以減低他們再受傷害的機會。

我們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可是人實在無法掌管生命,以致有些兒童在年幼時就經歷喪親之痛。兒童難以自行適應哀傷,所以必須成年人關心和幫助。成年人的回應和行為都會為孩子帶來直接影響,因此成年人必須先照顧好自己的哀傷,甚至先找專業輔導幫助,才能夠有足夠的心靈空間去盛載孩子的情緒和成長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