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3年12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喪親兒童的常見情緒和行為

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子愉是一位剛入讀小學的女孩,她的爸爸在大約兩個月前因病去世,一家人都感到非常傷心。作為家中的獨生女,爸爸十分寵愛子愉,因此家人都擔心她接受不了爸爸已經死去的事實。隨着時間久了,子愉除了有幾次表示掛念爸爸,以及曾經拒絕上學外,似乎都沒有其他哀傷反應。另外,當她到公園玩耍,又或者與其他孩子進行集體遊戲時,都能夠投入當中,就好像從未經歷過喪父之事。

子愉的情況讓家人認為她已經渡過悲傷,並且忽略她仍需要家人的關懷。喪親兒童的悲傷根本就會起伏不定,當玩耍的時候,他們是真正開心地投入,但在安靜時,就可能會突然感到失落。幾乎大部分的研究都指出,兒童與成人是用兩種完全不同的方式去表達哀傷。成年人普遍會透過言語說出他們的悲傷,但兒童幾乎不會用此方法,主要原因是他們的言語發展仍未成熟,以致難以用說話表達抽象的情感。

一般而言,兒童是透過行為去抒發情緒,因此要察覺兒童的哀傷,最重要是留意他們的日常行為與平常是否有差異,例如發脾氣和打人的次數變得頻繁、對原本喜歡的玩具和活動失去興趣、突然變得沉默寡言等。除了要多留意他們在家中的情況外,家長亦應該與學校保持緊密溝通,請老師協助觀察兒童是否出現一些不尋常的行為和反應。以下就是一些喪親兒童常見的行為和背後可能反映的情緒:

除了上述的行為之外,喪親兒童還有可能出現倒退行為,即是重新出現嬰兒時期的尿床、吮手指和說話變得口齒不清等。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以上的行為,首先不要過分擔心和自責,更不要責備他們。相反地,應該先安撫他們的情緒,然後嘗試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失去親人的孩子是極度需要被愛和關心,因為他們嚴重缺乏安全感,並且害怕再次被所愛的人拋棄(對一些兒童而言,他們未必明白死亡是不可控制,以致會認為逝者的死亡即是摒棄他們)。只要我們能夠適當地回應孩子的情感需要,他們就可以繼續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