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宜(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博士生)
李雪(香港大學內科學系助理教授)
抑鬱症是現代社會中日漸常見的情緒健康問題,症狀包括持續至少兩星期的情緒低落、疲憊、對喜愛事物失去興趣、自我價值感迷失、集中力、睡眠質素和食慾下降等。它對患者工作或學業上的困擾,不弱於其他身體疾病,嚴重時更可能泛起輕生的意念和行動。據相關統計,全球每100人便有4人患有抑鬱症,導致每年70萬人自殺身亡,而女性確診抑鬱症的機會比男性更高。抑鬱症的成因可源於遺傳、性格過於緊張或固執、生活中的壓力事件,以及生理因素如藥物和酒精的影響、長期病患和腦神經活動失調等。
不過,患上抑鬱症並非陷入世界末日。若適時尋求協助並接受適切的治療,其實很多人都可以走出抑鬱症的陰霾。現時有效的治療方案包括藥物和心理治療。常用的抗抑鬱藥包括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血清素及去甲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SSRI和SNRI藉着增加神經中的血清素或去甲腎上腺素水平,調節神經遞質的傳遞而改善情緒。這些藥物已經在大量臨床研究中證實安全、有效。值得注意的是,抗抑鬱藥一般需2至4星期才能見效,需要患者保持信心、堅持服藥。特殊人群(如孕婦、兒童、糖尿病、腦癇和腎病患者)用藥前則必須先諮詢醫生和藥劑師。心理治療對患者的康復也至關重要。患者可藉着與心理學家或專業人士會面,接受認知行為治療、人際心理治療、藝術治療、靜觀練習等,以新的思維、價值觀、應對或相處方式,改變負面想法並提高抗壓力和自我價值感。而為針對中至重度抑鬱症患者,醫生或會安排心理治療配合抗抑鬱藥一起使用。
在兩輪抗抑鬱藥物治療後,仍有近兩成的患者治療效果或仍未理想(即抗藥性或難治型抑鬱症)。因此,近年不少機構着手研發新型抗抑鬱藥,如艾氯胺酮(Esketamine)噴鼻劑。艾氯胺酮是「K仔」氯胺酮其中一個有效分子,在安全劑量和監督使用下可提供比傳統藥物更快的藥效,幫助患者在危急關頭迅速打消自殺念頭。此外,難治型患者可積極採用非藥性治療,例如腦電盪療法(ECT)及腦磁激治療(TMS)等都是有效的療法。
患上抑鬱症或尋求協助,與性格是否軟弱無關。抑鬱情緒幾乎是人生必經的體驗,而抑鬱症也類似於「情緒感冒」──有發病期、激進期、緩和期、治癒期和再發病期。以正面態度接納自己的境遇和情緒並坦然、積極接受治療,相信抑鬱的陰霾定會煙消雲散。如果你察覺身邊的親友正經歷抑鬱症狀,不妨多留意他們的情緒變化和身體狀況,以不帶批判的角度傾聽、關懷和理解他們,需要時鼓勵他們接受治療。窗外陽光正好,一起在陽光下散步,聽風吹蟬鳴,可能是走出抑鬱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