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2年12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被剝奪的哀傷

安寧服務社工梁梓敦

兩個月前,社工朋友轉介張小姐給我尋求哀傷輔導服務。張小姐年約30歲,是醫護界專業人士,一年前與拍拖超過10年的男朋友結婚,原本過着幸福的新婚生活,可是丈夫卻在不久後突然去世。我朋友轉介時強調所有親友只知死者突然去世,卻沒人知道死亡原因,因張小姐對此事完全保密。

帶着這些背景資料,我先以電話短訊預約張小姐見面,但她有明顯的保護意識,並表示只願意接受電話輔導。為建立張小姐對我的信任和輔導關係,在首節輔導的前半小時,我刻意集中關心她的情緒及近來生活狀況,並迴避有關她丈夫死因等敏感話題。當信任逐漸建立後,我問她有關丈夫死亡的事,而她亦願意分享當中的細節。之後,我直接問丈夫死因這關鍵問題,她也不再抗拒這問題,而是嘗試作出回答。可是她始終說不出丈夫的死因,只是斷斷續續道出丈夫一直隱藏工作壓力過大的問題,再加上從沒有找家人朋友分擔他的情緒。當聽到這些描述後,我已大約猜到發生了什麼事。於是讓她暫停一下,因為我不想令張小姐感到更加難受。

「請問你丈夫是否因為工作壓力太大,而且一直沒去尋求任何人的幫助,所以最終自己結束了生命?」

我在當刻說出這句話後,張小姐在電話的另一邊並沒有作出任何回應,卻哭了出來。我相信自己猜對了,她丈夫是自殺去世的。

雖然自殺並非值得到處張揚,但為何她連親友都要隱瞞?甚至出殯都只是低調處理,只通知幾位至親者出席?我在此專欄中曾分享很多位喪親者的故事,親人通常因疾病或意外而去世,往往較容易引起身邊人的同情和認同。可是並非每位喪親者都能獲得關心,又或可以公開講述發生的事件。全球知名的哀傷輔導學者Kenneth J. Doka在1989年提出一個非常重要概念「被剝奪的哀傷/不被允許的哀傷(Disenfranchised Grief)」,意思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即使喪親家屬感到悲傷,但他的哀傷卻不被其他人所接納。以下是哀傷不被允許的原因:

  1. 死亡事件會被貼上負面標籤
  2. 死亡事件會惹來很多負面批評或責備
  3. 死者與案主的關係不被社會認同
  4. 哀傷容易被社會忽視

張小姐之所以隱瞞丈夫死因,是因為不希望惹來負面批評。當我與張小姐建立更深厚的信任後,她終於說出更多關於死者的事。原來她丈夫自小就已接受洗禮成為天主教徒,而她為保護丈夫的形象,不希望他受到其他人批評,例如作為天主教徒都不好好珍惜生命,因此她決定收藏和壓抑心裡的悲傷。縱然其他人未必真的會責備死者,但張小姐仍然被動地感到環境給予的無形壓力。

被剝奪的哀傷並不罕見,卻容易被社會大眾忽視。同時,這些喪親者普遍十分敏感和有較強的保護意識,因為擔心會受到二次傷害。如果想有效地關心他們的情緒,親友必須具備敏銳的心,以及更寬大的包容和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