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2年7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永遠的悲傷

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在四月號中,我寫了一篇名為《哀傷適應的時期》的文章,內容首先引述Prof. Robert A. Neimeyer的研究,表示哀傷普遍需要兩年時間復原。每個人因性格、成長背景、與逝者關係等因素而有不同的復原時間,過程中不需與別人比較,只要按自己舒服的步速前行。文章刊登後,有些讀者在社交網站留言給我,表示自己或身邊親友,即使過了數年,仍然會因着想起死去親人而傷心流淚,所以擔心他是否患上了精神病?又是否需要接受更深入的心理治療?

之前的文章或許令讀者產生誤會,認為悲傷最終都會消失歸零,唯一分別只是每個人所需時間的長短。對於悲傷持續多久才算正常,生死教育先賢Elizabeth Kubler-Ross在她最後的著作《On Grief and Grieving》中指出:「事實是你會永遠悲傷。失去所愛的痛無法忘懷,但你將學會帶着這份痛苦活下去。你會復原,重建你的生活,再度找回完整的感覺,但你再也不是原來的你了。」

一年前我認識一位中年女士,她丈夫因心臟病突然去世。經過一年多輔導後,她已經重新開始工作,生活各方面亦大致恢復正常。可是她表示每天都仍然非常掛念丈夫,在剛過去的結婚週年紀念日,她甚至倍感難過,整晚都在哭泣。聽到她的經歷後,我坦誠表示這份悲傷其實會伴她一生。時間雖然可以沖淡死亡帶來的震撼和痛苦,但永遠不能抹掉她與丈夫過去多年的回憶、經歷以及他們之間的愛。丈夫去世是她人生中的最大轉變,實在需要時間去慢慢適應。因此我提議她只需好好善待自己的心靈,想哭的時候就哭,想躺平時就躺平,只要不傷害自己和身邊其他人便可以了。

如果你希望連這份淡淡的悲傷都要徹底掃除,那麼你必須將與逝者有關的所有物品丟掉、將他的相片刪除、永遠不跟任何人談起他、不踏足與他曾去過的地方……相信大家都發現要做到上述的事,是近乎沒有可能,就算能夠完成,又是否能夠紓緩悲傷。黃太的四歲女兒因細菌感染而突然去世,她丈夫和奶奶為免她觸景傷情,在她不知情下,將家中所有女兒的物品丟掉,並且將她手機內所有女兒的相片刪除。在女兒出殯當日,就連一張遺照都沒有。黃太並沒有因丈夫所做的事而得到安慰,相反她只能偷偷尋求輔導,而且哀傷程度亦比其他能夠公開哀悼逝者的案主更為複雜。

如果用抗疫的用語表達,悲傷是永遠不能清零,相反只能適應和共存。每次當我進行哀傷輔導時,都會在初期跟案主訂立一個目標。如果10分是最高程度的悲傷,一般來說,當悲傷下降至2-3分便已足夠。這剩下來的分數就是對逝者的愛和回憶,再加上一點點傷感。大家不用擔憂這份傷感,因為它不足以令你喘不過氣,亦不會再次將你擊倒。相反,你可給自己多一點信心,相信自己是可以帶着逝者的身影前行,並再次擁有快樂幸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