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2年4月, 健康寶鑑

(資優培訓) 子女行為問題的根源

鄧澔明

大部分父母除了希望子女身體健康、聰明伶俐外,也希望孩子「聽教聽話」。而事實上,子女成長過程中必定會出現一些令父母束手無策的行為。即使平日最乖的小朋友,隨着年齡、身體發展及周遭環境變遷,總會有鬧情緒,表現出所謂「問題行為」。

很多時家長會因孩子某個新行為問題出現而不知所措(例如偷竊),往往一下子就向極壞方向去想。但其實大部分人類行為,無論正面或負面,都有其背後動機。當父母能看清楚及了解孩子行為問題背後的動機時,幫助孩子改善行為便有了頭緒。

其中一種不當行為動機是要爭取在家庭中的一席位,要被接受、被認同及被愛護。另方面,父母對子女所謂行為問題的不正確觀念,亦會增加負面行為出現機會,比如:

  1. 只着眼於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時常抱怨孩子太懶和倚賴,但未考慮過孩子不良行為背後原因。
  2. 孩子成功是父母成功:如果父母要鼓勵子女,必須先對自己感到滿意、有自己的目標、興趣及朋友才可在孩子面前建立自尊。如父母完全受到孩子生活和目標的束縛,他們個人的價值便會過分受孩子的成敗影響。謹記父母的人生價值,並不只在於是否是成功的父母。
  3. 不設實際的期望:父母很多時候會把自己無法實現的理想寄望在子女身上,一不為意便會向子女傳達出一個訊息,這是「當你做到我認為重要的事時,你才有用。」

要留意的是,絕大部分牽涉到違反法律的問題行為,未必與家庭背景及經濟情況有關。事實上來自小康甚至富裕家庭的個案在法庭上亦常有見到,很多時候在子女被拘捕前家長是毫不知情的。如果有這種情況,父母長輩無需過分自責,反而更需要了解究竟是什麼心理因素,令到一個不久之前父母師長眼中的乖仔乖女變得面目全非。

(作者為博士、教育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