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2年3月, 健康寶鑑

(資優培訓) 青春期的迷思

鄧澔明

不少文學名著都將青春期描述為一個風暴的時期,原本性格溫馴的小可愛一踏入這段期間就像一夜之間轉變成為脾氣暴躁的怪物,與家人的關係也會在轉眼間急轉直下,彷彿迷失了一樣,令身旁的人難以理解及苦無對策。

事實上,研究顯示所謂的「暴風少年」只是藝術家創造出來的產物,絕大部分人的青春期都是平淡地度過,當然一定有值得回味的瑣事令大家懷緬那段日子,但與家人鬧翻以弄至不可收拾的情況不是一般人會擁有的經驗。

但為何有些人到了這段期間會產生亂子呢?問題的源頭很可能在於周遭環境的不協調,當孩子已經由小朋友成長成為半個大人時,家長依然用以往「以為」有效的方法去管教,於是便出現「火星撞地球」的情況。

剛舉家移居到英國的姚太正面對這個問題。她形容原本在香港唸小五的兒子,其性格由在過去學習時興趣濃厚及態度積極,於短短數月間變成現在的散漫及無信心,脾氣亦更變得頗為暴燥和極度敏感。而媽媽覺得孩子很容易對家人的好意提問或意見(比如問他功課的進展或新學校的情況,又或者「你為何做功課這麼慢?」),兒子表現出不合作,甚至會哭起來。雖然她曾嘗試與兒子傾談,希望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但他似乎毫不領情,媽媽甚至擔心孩子是否會有憂鬱症或焦慮症。

面對家中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不少父母都會驟然覺得束手無策,以往10多年行之有效的管教方法,一夜之間好像完全失效。家長想放手卻放不下心,想參與卻不得其門而入,如何才能與這段期間的子女重新開啟溝通的渠道呢?

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其實存在着不少的矛盾點,他們渴望獨立,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但又離不開父母的照顧。他們希望能有獨處自我思考的空間,但又害怕孤獨,故此行為表現可能變得敏感及情緒化。他們期望被人理解但又不主動理解他人,時常感到迷茫,想找人傾訴又怕被人看穿自己,於是對別人(尤其是家人)的反應,往往令人懊惱。

或許姚太的兒子現在是需要時間,去適應在英國升中學帶來的轉變,家長可以扮演的角色是協助他,營造一個穩定的社交心理環境,若只是依照小學時的模式事事參與及直接管教,只會弄巧成拙。最重要的還是讓他知道父母家人是永遠都在他的身邊。在適當時候明確向孩子解釋其他人對他現時的行為的感覺,使他明白及對自己行為負責。切忌對表面看來負面的行為破口大罵,因為如果兒子覺得被羞辱,往後彼此能夠作有效溝通的情況更少。

(作者為博士、教育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