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琳達
這兩年疫症大流行,人們留在家裡的時間長了,除了工作外,也培養了不少愛好。社交媒體上滿佈人們上載的發文和照片,分享五花八門的嗜好,為枯燥的居家生活加點生氣。
令筆者真正感興趣的,是在網上看到的一篇分享文章,提到最需要及最值得培養的是「樂觀」。面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疫情威脅,我們都不免越來越疑慮,究竟什麼時候才完結?各種嗜好的培養,可以幫助我們消磨時間,但最終需要從內心培養正向思考,練習樂觀的思維。
很多人以為樂觀是先天性格,其實樂觀的取向是可以選擇的,並透過練習、堅持而養成。文章引用了不知名美洲原住民智者與其部落的對話。他說:「在我心裡時常有兩隻狗。其中一隻很凶惡,充滿憤怒、暴戾和嫉妒,而且喜歡傷害人。另外一隻品性馴良,時常流露快樂的情緒,很會逗人開心。凶惡的狗常常與善良的狗打鬥。」當部落的人問智者哪一隻狗勝利時,他想了一下後回答:「是那隻我餵養得最多的。」
要征服負面思考模式,須將自己放在充滿正能量的事物上,包括選擇瀏覽有建設性的文章,關注正向的人和事,並以對待朋友的方式對待自己。在有負面想法時,不妨問問自己:如果你的朋友有這樣的想法,你會給什麼建議?然後,去遵從那個建議而行。
樂觀,部分天生,部分習得。樂觀,並非忽視現實。例如,人們失業後可能會沮喪,感覺自己無用;樂觀的人則會覺得,情況很複雜,但也是個重新出發的好機會,可以找一份真正帶來滿足感的工作。
我們還可以選擇與能帶來快樂的社群相處,包括歡迎與接納你的人、令你開懐的自然環境、讓你感到受造就的人際關係。《聖經·箴言》中有一句千古不變的金句:「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快樂的人際關係必定是雙向的,當你善待別人時,即使對方可能只報以淺淺微笑,也會使我們心情變好。當雙方相處融洽時,最終對自己也有正向的幫助,何樂而不為?
在避疫「新常態」之時,除了鍛鍊強健的體魄,別忘記勤於鍛鍊樂觀的心態——建立幫助我們度過疫情時代的必勝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