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1年7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不要假設悲傷的狀況或程度

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小敏是一位嚴重智障人士的母親,兒子由出生開始,就一直需要她全面照顧所有起居飲食,15年來從不間斷。小敏十分盡責,每天都非常辛苦地照顧兒子,尤其當他日漸長大,有些照顧工作例如洗澡、更衣等,就更吃力,她甚至因此而出現關節勞損等問題。即使她已經無微不至地照顧兒子,但最終他都因為患上傳染病併發器官衰竭而去世。她當然十分傷心,但更難過的是聽到有親友跟她說:「他死了也是好事,過去你每天都要辛苦照顧他,連自己的生活都沒有了。現在終於可以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所以你都不要太難過了。」

或許你會感到驚訝,為何有人可以對失去兒子的母親說出這般殘酷涼薄的話。但事實是她的親友真心地希望安慰她,希望可以減輕她的悲傷。要有效安慰喪親者,除了上期我曾提及「不要比較哀傷」外,第二點是「千萬不要對哀傷抱有假設」。小敏的親友就是犯下這毛病,不小心地忽略了一位母親失去兒子的悲傷,反而假設她十多年來作為照顧者必然已經非常吃力艱難,因此她兒子的去世能讓她放下包袱,她自此能夠輕鬆愉快地開始自己的人生。為哀傷訂下假設,會容易產生期望和論斷,即是「母親死了,她過去辛苦地照顧你,你應該要傷心的」或「你前夫死了,你與他都沒有關係,你都不用太傷心吧」等想法。一旦對方的哀傷不符合自己的想法,這些話或者就會成為批評之辭,甚至讓喪親者感到壓力,認為自己不夠哀傷或太過哀傷都是自己的問題。

小敏在兒子去世後大約半年,仍然掛念兒子,並且感到哀傷,也沒有鬆一口氣,以致她一度質疑自己是否患有精神病。後來我在會面時用這番話開解她:「兒子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即使他是一位殘障的孩子,你在照顧過程感到辛苦乏力,你從來都不會埋怨,也不會放棄他。你大可不用理會其他人的想法,因為他們不能完全理解你和兒子的關係,以及你們之間的愛。你愛他,他同樣非常愛你,所以你掛念他是正常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蔚明成長在一個複雜的家庭,她父親一直有賭博及酗酒問題,當他心情欠佳時,甚至會以暴力對待蔚明與她的母親。後來由於嚴重的家暴問題,她的母親決定與丈夫離婚,並帶蔚明搬到另一個地區重新開始新生活。數十年來,蔚明由最初懼怕父親,到後來憎恨他,並最終體諒和願意寬恕他。當父親因長期病而去世後,在喪禮中有一位長輩親戚前來慰問蔚明,說:「你都不要太難過了,畢竟你父親都不是一位好的父親,死了就算。」蔚明聽到這番說話後,非但感覺不到安慰,相反十分憤怒,因為她認為父親雖然曾做過很多傷害她的事,但始終都是她的父親。

每個人都會傾向按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價值觀,去評論一個人或對方所做的事,但如果你希望安慰一位哀傷的人,第一步請先放下自己的概念,然後以溫柔的態度鼓勵對方分享當中的故事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