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萍
上週跟一位好朋友在電話聊天時,得知她的女兒還有一個月便再為人母親,她正忙於預備女兒產後補身的薑醋和其他補品食物。
她也問女兒要否她搬去同住兩個月,方便照顧。因為這女兒的預產期在一個月後,做媽媽的,希望能多點時間跟四歲小孫兒建立更好的關係,習慣外婆照顧他,待女兒入院生產時,照顧孫兒也可以容易一點。
她女兒也同意媽媽的建議,叫她隨時可以過去住,反正有一個客房已經是擺設齊全的。
聽到她們母女的關係如此密切,為她感恩。
回想以前,她常常很無奈地訴說跟女兒的關係像陌生人。以前做外賣店時,工作量多,人手不夠,兩夫妻從早到晚都是在店裡忙得沒有休息時間。那時候女兒小,都是跟著爸媽上班、下班;爸媽在忙,她就在另外一個小房間自己玩;媽媽稍有一點時間可以停下來,就往小房間看她,或者有時候也跟女兒玩一玩、聊一下。
女兒漸漸長大,不再是玩具可以讓她滿足,也沒有兄弟姊妹,小孩子最需要父母的愛、細心呵護、聆聽和陪伴,可是爸媽完全抽不出時間,只能開著電視給她看,買些電子遊戲給她玩。待女兒青少年期,雖然可以自己在家,一切飲食都能自己照顧自己,但,心理、情緒、安全感的需求,絕對是物質不能替代填補。
她一直都是在孤單,獨處的環境中成長。在旁人眼中,她很獨立,很乖,但其實她內心滿是孤單,埋怨,沒自信,渴望依賴,渴望安全感。她越來越不喜歡跟父母說話,其實一直以來都沒有太多機會跟父母認真溝通,父母英文不好,女兒的中文更是差勁,關係越來越陌生,女兒外出、去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回家,都不會向父母交代,其實她沒有這個意識要讓家人知道,因為她一直都是習慣自己在家,自己上學,自己出外,沒有什麼事要向人交代。
直至某天,兩母女因一些小事情爭拗起來,言詞間,女兒竟然吐出一直藏在心底多年的埋怨:「你們心裡只會看錢,天天只管賺錢,什麼時候有花時間理會過我,我什麼時候不開心、什麼時候不舒服、什麼時候在學校被人欺負,你們全都不知道,從小到大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孤獨地過自己的生活」。
朋友聽到這裡,真的整個人呆得面都發青,絕對想不到他們在寶貝女兒眼中,竟是如此的父母。更心痛的是原來自己女兒竟然是如此孤單地成長,原來她失落、她不開心、她不舒服,自己真的從來不知道,女兒竟然一直是如此地被自己忽略了。
深深切切的內疚、自責,如刀割般,抱著女兒,眼裡淚水如暴雨般傾流,嘴裡湧出對不起,對不起,對不起,停不下來,兩母女抱著哭著。
其實也感恩她女兒能吐出心底深處的埋怨,令做媽媽的醒覺到原來自己一直忽略了與女兒之間的關係。
自此之後,朋友和丈夫都改變工作模式,儘量買一些現成的產品,省卻不少時間,也儘量叫人送貨,少了自己花時間去買貨,晚上早一個小時關門,雖然少了收入,但賺回來的是多些時間留在家,也還能在晚上女兒睡覺前回到家,跟她聊一下,說聲晚安,逐漸父母跟女兒的距離不再像兩個世界的人,關係慢慢建立起來。
而且自從女兒當了媽媽之後,更多明白父母的心,對爸媽也多了一份關懷。
《聖經》說:「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裡聽從父母,因為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著應許的誡命。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卻要照著主的教訓和勸戒,養育他們。」(《以弗所書》六章1-4節)
其實當父母的要做好父母的本分,不要隨便呼喝兒女,要關心留意他們;當兒女的,也要做好兒女的本分,尊重和孝敬父母。
兩代人之間雙方都需要互動、溝通和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