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4年3月, 健康寶鑑

(祝君康寧) 自傷行為與管理

柴懿/葉兆輝

自傷(Self-Harm)行為是一個普遍卻易被忽視的健康和社會問題。全球每年大約有一千五百萬自傷案例。自傷行為被定義為刻意的自我傷害。常見行為:切割、抓傷或灼傷皮膚、將尖銳物體(如針頭)刺入皮膚、干擾傷口愈合、撞擊肢體或頭部及飲用有害物質(如殺蟲劑、漂白劑和清潔劑)。通常女性的自傷風險高於男性,青少年高於其他年齡段。有過自傷行為的病人後續極有可能會重複自傷,甚至選擇自殺死亡。

常見原因

自傷行為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 社會經濟地位低下,例如接受教育水平較低、低收入以及生活在貧困區
  • 不幸的童年生活環境與經歷,例如父母婚姻不和、父母離異以及童年時期經歷情緒、身體暴力和性虐待
  • 青春期的人際關係困難,缺乏社交支持
  • 精神疾病,如憂鬱症、物質濫用、焦慮症、飲食失調、思覺失調、人格障礙,以及創傷後精神緊張性精神障礙
  • 身體疾病,例如癲癇、偏頭痛以及艾滋病
  • 心理學因素,例如衝動、絕望以及偏執
  • 重大生活變故,例如人際關係衝突、離婚以及喪親

治療與干預

※心理療法

  • 認知行為療法(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在預防以及減少重複自傷方面被認為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重點是通過引導病人,令他嘗試改變現有的負面思考及消極的行為模式,幫助其培養判斷力和解決問題的技巧。
  • 辯證行為療法(Dialectical Behavioural Therapy)也經常被用於預防自傷行為。通常會安排更多的家庭治療、支援團體治療以及電話輔導,分階段改善病人的負面情緒及行為,幫助患者建立有價值的生活。
  • 如果發現自己有自傷行為傾向,「自我幫助」也是一條重要的預防途徑。例如承認和了解自己的問題、嘗試與人溝通、通過做運動來釋放壓力和負面情緒,以及寫下自己成功或者感到驕傲的事來幫助自己建立正面情緒。

※藥物療法

有證據表明抗憂鬱藥物、鋰、氯氮平(Clozapine)[註冊商品名稱Clozari]以及氯胺酮(Ketamine),或可降低自傷的風險。然而,藥物療法可能會增加過量服用藥物的風險,以及加劇自傷念頭的可能性(尤其是年輕人)。

社區與社會支持

社區可以積極開展心理健康科普活動,提升大眾的認知,降低與精神疾病和自傷自殺相關的恥辱感與負面態度,增加病人獲得照護的機會。政府可設立危機幫助熱線提供心理疏導服務。媒體應當負責任地報道相關的新聞,為公眾提供相關的治療知識以及在哪裡可以尋求幫助的資訊。

(作者柴懿為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葉兆輝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