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琪
筆者多年前到英國,見到慈善商店林立,只當是當地文化的一部分。日子久了,自己閒來也喜歡到這些商店逛逛,偶然也會有意外收穫,誠為一種生活情趣。
蔚為時尚
從前我以為慈善商店的顧客對象是窮人,只賣破舊物品,後來發現富人也喜歡到慈善店尋寶,頗為時尚。尋獲心頭好,更是賞心樂事。 英國境內,從關心兒童、長者、弱勢社群,以至保護動物的慈善商店多不勝數,遍佈大街小巷,不僅顯出英國人的愛心,更實踐了環保和節儉的美德。
善款可觀,多人受惠
英國慈善委員會(Charity Commission)負責註冊和監管英格蘭和威爾斯的慈善機構。該會於去年7月10日發表,截至2023年3月31日,登記冊上共有168,893個慈善機構。在2022-23財政年度,監管了880億英鎊的慈善收入,和850億英鎊的慈善支出。
起源
慈善商店起源於一戰時期,倫敦市民捐出自己的物品,由商店賣出籌集款項。集資了5萬英鎊,到二戰期間更加普及,紅十字會在倫敦著名的Bond Street開設第一家店鋪,接着陸續出現超過200家,現時最有規模的有:
British Heart Foundation(英國心臟基金會)
Barnardos(兒童慈善組織)
Blue Cross(流浪動物保護會)
Cancer Research UK(英國癌症研究組織)
Marie Curie Cancer Care(瑪麗居禮癌症照護)
Oxfam(樂施會)
PDSA(寵物基金會)
Save the Children(兒童救助會)
Scope(殘障組織)
Shelter(流浪者基金會)
貨品包羅萬有
慈善機構自設店鋪,所售貨品是經過篩選、品質較好的捐贈,大至家具、衣物、廚具,小至茶具和飾物,其中不乏富人捐贈的奢侈品,甚至未拆封的新貨品。故此不僅是英國當地人視為生活情趣,不少留學生也會光顧。
義務店員
慈善商店的員工全是不收酬勞的義工,有學生、在職和退休人士。 挑選過程也頗為嚴格,因為職責包括商店的擺設、服裝配搭,隨着季節和主題更換櫥窗陳列,非常講究。
我認識一位女士,來英定居不久便到一間慈善商店當義工,趁機學習英語及與當地人溝通,多點了解本土文化,融入社區。她常與我分享當義工的趣事,不亦樂乎,非常享受這服務社群的機會。
正如使徒保羅勸勉我們,要「扶助軟弱的人,又當記念主耶穌的話,說:『施比受更為有福。』」(《聖經•使徒行傳》二十章35節)能夠向慈善商店捐贈、購物或當義工,是一種祝福。既能節省,減少浪費及保護環境,亦能幫助有需要的人,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