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1年12月, 生活資訊

(BNO專欄) 群組的力量

岑偉鵬

打從兩年前開始,一些居住在英國的朋友,見到將會有很多香港人陸續移居英國,紛紛成立不同的社交群組,包括Facebook、WhatsApp、Telegram、Signal等平台。目的是凝聚一班香港背景的朋友,向剛開始新生活的朋友提供生活各方面的資訊和幫助。

以Facebook為例,不少群組的人數成千上萬,有分地區性的、行業性的、商業性的、或是興趣性的,各展所長,各取所需。比起過去那種自己圈中社交群的友誼聯繫,更勝一籌。

可惜,像Facebook這類平台,經常被一些人利用,作為招商或製造紛爭的手段。例如藉着一些生活上的困難,介紹產品或自薦服務,從而賺取利益;或者被一些別有意圖的人作為宣傳的工具,在不相關的平台,上載政治言論和信息,挑撥離間。基本上Facebook是一個開放的平台。除非群主(或稱谷主)嚴格審批上載的內容,否則會經常讀到的是對罵、嘲諷或爆粗。

有見及此,有一些人會建立一些受規限的平台,例如WhatsApp。起碼組友(或稱谷友)必須提供真實的電話號碼;有些群組更要求谷友提供住址證明。這無疑解決了一些「閒人」逢谷必入的問題,但WhatsApp始終受制於人數的上限250人。某些地區的香港人,多達幾千人,即是說,要從大群組分拆出不同的小群組,因此亦帶來一些管理上的不便。

另外,有一撮人不滿WhatsApp的私隱條例,轉用Signal和Telegram。雖然這兩個平台在保障私隱上各有千秋,可惜登記的人多,使用的人少,往往只局限於較年輕一群。大部分人仍然使用WhatsApp,特別是長輩和普羅大眾。

我們可以想像250人在一個群組分享資訊和討論問題的難處——即使只有十個人同時交流兩個題目,其對話內容已非常複雜和混亂。於是產生出專題興趣或活動的小組,例如教育、健康、稅務、飲食;又如運動、購物、尋找工作;以至為長者或單親家庭而設的支援群組。這樣,一位朋友不只是加入一個250人的大群組,而是多個大大小小的群組。

太多資訊了,有人索性另置一部手機作這類用途。他們願意這樣做,無非是希望在最短時間獲取最多資訊,以助自己和家人儘快安頓下來,又可以重新建立人際網絡。

這種連繫的方式,快速又直接,甚至可以解決燃眉之急,深受「街坊」的歡迎。再下一步的發展,就是從平台轉到現實生活,成為一股銳不可擋的勢力,影響當地社會。例如只要一撮人唱好某餐廳,其他谷友就蜂擁而至,相反亦然。究竟是利是弊,言之尚早。

寄望這些群組的谷主,走多一步,結集各方才智,積極回饋社會,締造堅實的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