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道宏
圖/Ines Lee
手機另一端,一位我不太熟悉的女士用有點忐忑語氣對我說:「你能不能來為反亞裔仇恨大遊行活動致辭?或者做個開始禱告……」
也許她感受到我有一絲保留和猶豫,又補上一句:「我知道有點倉促。……這是個和平的遊行,當中也會有其他亞裔的代表。」
我給了對方一個真實卻不真誠的理由而拒絕:「實在對不起!我不大方便,因為家中有老人,臨時沒有人能幫我看顧。」
當晚上我與孩子們談到這個臨時的特別邀請,半開玩笑地説:「一定是他們預約的牧師臨時打退堂鼓,所以才來找我。沒有誠意,我拒絕了!」
女兒向來樂於打趣。她說:「這不像你喔,怎麼會放棄這個一定會上電視新聞的機會……爸爸,你可以成為華人的馬丁路德牧師。不過你一定要預備一個中國式的『我有一個夢』演講,必定會轟動全市。」
兩個兒子想出怪招,一同起哄:「一定要被人暗殺才會出名!」
我打哈哈:「我的確關心種族共融和少數民族的權益,可是不想抛頭露面。」
歧視是人性的醜陋
妻子和我都是十來歲時跟著父母移民到美國,而且還是在清一色白人的城市落腳,但從未感受過受到歧視,有關黑人遭受歧視的事都是從新聞報導中知道。
記得第一次遇到針對我膚色的歧視,竟然是一位小學生。這孩子沒有任何表情地仰臉對我說:「你應該買一桶白油漆,這樣的話你就可以像我們一樣。」他的家人對我們非常友善,但小朋友這種想法是從哪兒來的?
初中體育課後,男生都會一起淋浴。幾個白人青少年總找機會諷刺和譏笑亞裔孩子。教練提醒我們幾個新移民:「別理他們,別回嘴,更不要用髒話回罵。」
在外發生的這些片段,我們並沒告訴父母,只默默忍氣接受現實,萬般無奈地學習調節自己的情緒。
學校的輔導和英文老師多次提醒:「好好努力把英文學好,減少口音,以後有個受人尊敬的職業,就不會受到這樣的歧視!」
我承認這些忠告是實用的,也讓我接受不能改變的事實。從那時起,我開始明白人性的醜陋。是的,我不能改變別人先入為主的偏見或是他們家中已存多代的歧視偏見。我也開始知道,不論教育程度如何或擁有哪個宗教信仰,有些人還是會有潛藏的歧視或優越感,這可能連當事人都不察覺,但卻真實存在。
面對偏見
另一方面,我也體會移民為何總會努力工作、提昇自己、要有大眾稱羡的職業……只是我們的成就,也必定引起別人的嫉妒眼紅。可是作為「移民大熔爐」中的黃皮膚少數民族,就必須沉默接受這樣的對待嗎?
當我開始行醫,刻意選擇一個墨西哥人很多的城市,他們有傳統的「今朝有酒今朝醉」價值觀,也喜歡中國食物,可是華人卻說他們不重視教育,甚至不勤勞。
撫心自問,我們不是也有民族優越感嗎?我們被歧視的同時,也歧視別的種族,甚至以自己的行事標準站在高處蔑視他人,批判別人好吃懶做,不會好好管理錢財。
記得有一次一個護士領我到另一個房間,悄悄地婉轉解釋:「醫生!不要生氣。那位要緊急開刀的病人說,不要你做他的麻醉師,他說自己曾經在越南打仗,天天殺的就是黃皮膚、黃面孔的人。」
我知道不容易解釋,暗暗下決心要用冷靜且專業的態度與這位病人對談:「先生你好,你的考量,護士已經告訴我了,我可以接納,我也會安排另外一位麻醉師來幫助你。」
他回應表示對我個人沒有敵意:「謝謝你的諒解。」
我苦笑著回應:「我自己也差一歲就需要抽籤被徵到越南。當時我也非常懼怕,差一點我就去了加拿大逃避兵役。」
人沒有可誇的
我問孩子「你們有沒有被歧視過」,卻立刻想到自己身為家長,似乎從來沒有問過孩子這個問題。我總認為我們的社區和孩子的學校,應該都不會有歧視的問題,因為附近亞裔家庭多,而且都是所謂的「模範移民」。
其中一個孩子嚴肅地說:「我們接受永遠不能改變外表皮膚的事實,可是不能繼續沉默,必須要表達這樣的歧視是不能接受的。」
我們知道與生俱來的才幹都是從上帝而來,人沒有可誇的,全是恩典。正如《聖經》的教導,《哥林多前書》四章7節:「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腓立比書》二章3節也提到:「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假若我們有意無意之間貶低別人、抬高自己,心,已經沉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