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君(註冊心理輔導員)
孩子一直都在身邊長大,不明白為何彼此心靈的距離越來越遠?
不少青少年與父母在感情上有隔閡。青少年外表上可能已經長得高大,但內裡仍是一個心志尚未成熟的孩子,他們需要家庭給予他們關注、肯定和支持,以致能夠發揮潛在的能力去創造他們的未來。青少年情緒或行為出現問題,往往是長期以來與父母缺乏心靈溝通、情感表達。他們感到被忽視、不被了解、孤單和迷惘。不少家庭缺乏深入的溝通,彼此的交談都是停留在生活表層的活動,很少表露內心的說話和感受。
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
華人父母對孩子愛的表達多是含蓄和非直接的,通常表現在為孩子服務上,譬如為兒女煮飯、洗衣服、多賺一點錢為孩子的將來計劃等。相比西方文化,則多選擇清楚和直接地表達,例如給孩子來個擁抱,身體感受到親密的關係;用話語說出肯定和稱讚的話,孩子感到被重視,增加自信;父母願意花時間與孩子聊天、遊戲,彼此能夠有更多了解,打造溝通的基礎。
輔導室裡的青少年,通常都稱頭腦上是知道父母愛他們,但內心卻感覺不到。從父母口裡所出的多是批評和責備,鼓勵和肯定的話很少。家庭裡面能夠進入內心的溝通是非常重要。有位父親說他與青少年兒子溝通的定規是,他先講,兒子必須要聽,不要說話,直至父親講完了,然後他才可以講;兒子對這種的溝通模式接受不了,久而久之,兒子不想回應。我給父親分析,他要求的這種溝通方法好像大家在輪流演講一樣,目的似乎是想說服對方。事實上,有可能當一方講的時候,對方反而正在思量自己要說什麼或者想反駁什麼,可能沒有真正聽清楚對方說什麼,所以每次溝通完彼此都感到對方不明白自己。
真摰的溝通帶著情感
不少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是單向的,父母只想子女聽他們。如果子女沒有反應,就繼續嘮叨,這樣只會令青少年厭煩和逃避與父母溝通。溝通之目的是想了解對方,所以重點是聆聽,並非說話。正如《聖經》的教導:「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好的溝通是需要帶著真摰的情感和開放的態度去仔細聆聽和回應,並非像是在開業務會議。當溝通感到心靈互通時,就好像兩個人享受翩然起舞,不是單獨地在跳舞。青少年子女希望與父母的溝通是能夠情感抒發,而不是工作的交代。父母不要用由上而下高姿態的說教,特別是如果自己言行不一致,會令子女更反感。青少年希望父母是朋友般尊重他們,儘管他們的心態及行為尚未成熟。
在輔導室裡,筆者看到不少母親為青少年子女的問題而哭泣,也看到父親的眼淚。一位父親來到異地,白手興家闖出了一番事業,但在輔導裡卻承認自己在家庭裡是失敗者,他提供妻兒中上階層的生活,但對孩子管教及家庭關係卻一敗塗地。他說他父母從未與他心靈溝通,所以他沒有信心做得到。我明白他的困難,情感的表達是他最弱的一面,破舊立新異常艱巨,不過我與他分享,他父母從未涉足異地,而他在這裡竟然創出了事業的一片天,他已經做了父母前所未做過的事。改變需要勇氣,青少年子女問題是整個家庭的問題,父母首先敢於面對自己的缺點,而願意努力改變,這正是兒女期待從父母身上看到最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