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寳娟
學習者從生活中學懂的語言被稱為「習得(Acquisition)」,而從正規課程學懂的語言被稱為「學得(Learning)」,幼兒教育就是老師將幼兒生活模式带入課程設計,例如把課室某一角落,設置為超市或小商店模式,讓幼兒所學懂的知識運用在玩耍角色扮演遊戲。因此,幼兒學習的方法是包括「學得」與「習得」互相摻雜。
市埸上提供促進幼兒學習的漢字讀本,有宣稱是選用「常用漢字」作讀本內容。「常用漢字」意思是生活中最常被運用的漢字,例如幼兒日常生活所聽說的字或詞,像爸爸、媽媽或玩具之類。
從語言教育角度,確實是幼兒首先通過熟悉字音及字義,然後才學辨認字形。承如筆者多次強調漢字線條繁多複雜,二至四歲的幼兒並不容易辨别筆畫多的漢字,當培養幼兒去察覺方塊形狀的字形與字音的關係時,讀本的圖畫所表達出的字義,便不及讓幼兒有觸摸實物的經驗深刻。例如有一名男孩喜愛玩火車,將火車的字與玩具火車同時展示,令幼兒覺得這個字是與他的生活經驗相關。從上述例子,反映生活經驗相關的字是非常個人化,例如另一個幼兒是女孩,她喜愛玩公仔(洋娃),她的常用漢字就是公仔。因此,幼兒讀本上所指出的常用漢字,事實上也未必能幫助幼兒適切地學習漢字。
認識漢字的基本筆畫,是從中文的數目字入門,例如一至十是概括六種基本及組合筆畫。在香港的學前幼教或英國幼教課程,總會以日期及天氣表作為每天學習的活動,將1至31的數字重覆運用在每天的年月日及星期名稱;而天氣是以簡單的圖畫表達睛朗或陰天。此外,在非華語地區居住的華語家長,可根據家居實物的環境,例如有樓梯的屋子,可以在地下及頂樓的樓梯旁貼一個「上」字及「下」字,因為日常用語提及「上樓」或「下樓」。當幼兒滿了四歲後,小肌肉的能力漸長,才引導幼兒書寫有關的常用的漢字,這樣才能有效幫助幼兒發展學習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