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翔
申請英國大學將有重大變化——UCAS個人陳述將不再是一個開放式的4,000字作文,而是改為回答三個問題,並規定每個問題在整篇文章中的佔比,總字數仍為4,000字符。對學生來說既是減負,也是挑戰。
三個獨立的問題
問題1:為什麼想學這個專業?
這部分的核心是:展示你對專業的真誠興趣 + 明確理解你申請的課程內容。不要泛泛地表達「我從小就喜歡XX」,而是要體現你基於理性思考和深入了解後的興趣。你的興趣應該精準對齊大學的課程設置,而不是空泛地談整個學科。例如申請經濟的同學應該強調對理論模型、政策分析等領域的興趣,而不是簡單說「喜歡財經新聞」。
問題2:你的學術背景和學習經歷,如何為專業學習做好了準備?
這部分要展現的是:我不僅感興趣,而且已經有了學術上的準備和累積。幾個面向可以考慮展開:
你的學校課程(如A-Level、IB科目等):你在學校學習的哪些課程直接或間接為未來專業學習奠定了基礎?(比方數學提升了你的邏輯推理能力,歷史培養了你批判性閱讀和長篇寫作的能力)
注意官方一再強調不是列清單,而是要選擇幾項有代表性的經歷,並展示你從中學到什麼,你的思考和反思是什麼。
問題3:正式教育之外,你還做了什麼準備?這些經驗為什麼有幫助?
這是前兩部分的補充,字數不應該超過800個字。主要想考察的是:你的學術興趣、專業準備是否延伸到了課堂之外的真實世界。可以談談你的課外活動或其他經驗(如社會實踐、義工服務等)。
如何準備這三段內容?
列出所有自己和專業相關的經驗分配素材到對應的問題:(動機→問題1;學術→問題2;課外→問題3)使用結構模型幫助反思,如A-B-C模型:Activity(做了什麼)→Benefit(收穫)→Course(和專業的關係);「What-So What-Now What」模型(特別適合個人陳述的寫作)!
你的目標是用真實、有邏輯的方式,證明你已經準備好成為一個優秀的大學生。
模型三步驟詳解
1. What(發生了什麼事?)描述你做了什麼。簡潔陳述事情的本身──事實、事件或經驗。例如:我曾在當地律師事務所實習兩週,參與文件整理、庭審記錄歸檔,以及跟隨律師旁聽案件討論。
2. So What(這有什麼意義?)反思這個經驗對你的影響,它教會了你什麼,有哪些發現、情緒、挑戰、成長。例如:這段經歷讓我意識到法律不僅是條文的堆砌,而是充滿人性的博弈與思辨。我對邏輯推理和表達力的熱情也在實踐中得到了提升。
3. Now What(接下來怎辦?)說明這段經歷對你將來的影響,例如決定申請某專業、明確職業方向,或者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探索的動力。例如:這次實習堅定了我未來從事法律職業的決心,也讓我下定決心申請法律相關專業,併計劃大學期間參與模擬法庭和法律援助計劃。
總結句式模板參考:What:「我參與了……」;So What:「這讓我意識到……∕我學到了……∕我發現……」;Now What:「因此我……∕這促使我……∕接下來我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