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5年3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我該如何走下去?

梁梓敦

任何人面對至親突然死亡,都難以平靜接受。每天朝夕相處的人,突然從生活中消失,這種衝擊與震撼,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消化。有些人甚至終其一生,都無法完全放下這份悲傷。筆者將分享如何面對自身的哀傷,以及如何幫助身邊的親友走過哀傷。

第一步:接納自己的哀傷

楊小姐是家中的獨生女,與父親相依為命,性格堅強。某天,她的父親因心臟驟停離世。楊小姐無法接受,過去堅強的她變得經常無故哭泣,甚至失去工作的動力。

筆者在與楊小姐面談時,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對自己的質疑。她表示,從未見過如此消沉、軟弱的自己。現代社會常讚揚那些在逆境中自強不息的人,並將其視為榜樣。這類鼓勵正面態度的價值觀固然有其意義,畢竟人應該在創傷後重新站起來。然而,若過度要求自己在喪親後迅速振作,反而可能因壓力過大而引發情緒疾病。

給自己時間,允許悲傷存在

其實,任何人在喪親初期出現情緒低落、失去生活動力,只要沒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都是正常的反應。除了少部分有自傷自殘行為的喪親者外,只有當喪親者的生活功能長時間、嚴重地受到影響,例如無法上班上學、切斷社交聯繫、或無法照顧自己及家人時,才需要長期且深入的心理輔導。

多年前,網絡上流傳一句發人深省的話:「It’s OK To Be Not OK」。有時候,並非不想好起來,而是根本無法好起來。這時候,我們應該允許自己軟弱,給自己時間去療癒。想哭時就哭,想躲起來就躲一會兒。要撫平受傷的心靈,首要條件是善待自己的內心。當然,情緒低落的情況如果一直維持了好幾個月,甚至變得更差,那就應該尋求專業人士協助。

下一步:紓緩自己的情緒

情緒是無法被完全控制或阻止的,有時越是試圖壓抑情緒,反而可能引發更大的反彈,對心理造成長遠的影響。悲傷的情緒需要逐漸釋放,而非強行壓抑。在紓緩哀傷的過程中,應該訂下一個清晰的目標:不是讓自己徹底擺脫悲傷,而是學會將情緒控制在可以管理的範圍內,避免失控。

重拾自己的內在力量

每個人天生都擁有一股內在力量,去面對生命中的挑戰和困難。然而,當哀傷過於強烈時,這份力量往往被掩蓋或遺忘。要重新找回這股力量,可以先回顧自己曾經歷過的困難,例如重病、意外、失業、欠債、破產、離婚甚至入獄。然後問自己:「當時的我是依靠什麼力量走過難關的?」或許這些問題並沒解決,但內在力量至少支撐着你繼續生活下去。這些內在力量可能來自以下兩方面:

  1. 內在因素:包括個人的信仰、價值觀、人生理想或目標。
  2. 外在因素:主要來自家人和朋友的支持與鼓勵。

當你重新尋回這份力量,就嘗試再次運用它來幫助自己紓緩當下的悲傷。如果過去親友的支持曾經帶來幫助,那麼現在就應該多與他們聯繫,尋求陪伴,讓他們成為你的支柱。

開展新的可能

當內在力量一時難以尋回時,不妨嘗試開拓新的力量來源。通過接觸新事物來增加生命的可能性,讓哀傷變得不再那麼沉重。

  1. 被動接受:等待別人的邀請。例如,有朋友邀請你參加興趣班或活動,即使你對該活動興趣不大,但因為有朋友陪伴,不妨嘗試接受邀請。這可能成為你接觸新事物的契機。
  2. 主動探索:尋找生命中曾經渴望但未能實現的事。

最後一步:好好懷念離去的人

沒有人會希望摯愛離去,尤其是面對突然死亡。時間雖能沖淡離別帶來的傷痛,但對逝者的掛念卻會一直存在,甚至越來越深,因為這份掛念是由愛與回憶所構成的。與其強迫自己忘記,不如學會「好好掛住」。

何謂走出哀傷?  

其實,能夠在生活中同時擁有笑容與淚水,就是走出哀傷的開始。懷念逝去的摯愛,不代表沉浸於傷痛,而是將他們的回憶融入日常生活,成為心中溫暖的存在。最後,筆者希望每一位仍在哀傷中的人謹記以下三件事:

  • 你並不孤單:在你的身邊,一定有人願意隨時伸出援手。當你感到無助時,不要害怕尋求幫助。
  • 對未來抱有希望:無論現在的痛苦多麼深重,請相信未來仍有幸福和快樂等待你。生活的光明或許會晚來,但它終會到來。
  • 接受親友的邀請:無論是聚會、活動還是簡單的散步,都不要輕易拒絕。健康的社交生活,是走出哀傷的重要一步。

哀傷並不是一條直線,即使時間久了,它仍有可能反覆來襲。但只要願意善待自己,重拾內心的力量,並敞開心扉去擁抱新可能,傷痛終將會被愛與希望所擁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