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4年4月, 專題

人生就是如此?

劉安琪

每逢復活節,腦海中就會盤旋着60年代流行曲《Is that all there is?》,歌詞描述人生的悲歡離合,有傷心,也有失望,倒不如及時行樂,才不枉此生。然而,人生就是如此?還是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和希望?

拼搏人生

年幼時,父母鼓勵我們勤奮向學,考取好成績,希望長大後獲得高薪厚職。在職場、商場或官場拼搏、掙錢,追逐名利和舒適的生活,才有滿足感,自覺已達到人生目標,死而無憾。但《聖經》教導:「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着什麼呢?因為他日日憂慮,他的勞苦成為愁煩,連夜間心也不安。這也是虛空。」(《傳道書》二章22-23節)

生命的脆弱和短暫

美國傑出政治家、外交家、科學家兼發明家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5-1790)曾說:「在這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確定的,除了死亡和稅收。」每當摯愛親友離世,我們都會感到失落、無助,也體會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人生在世總會有終結的一天,我們怎樣面對呢?人死後會往哪裡去?還是「人死如燈滅,一了百了」?沒有指望的人生,不是很可悲嗎?

復活節的來源

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不斷發現遠古文獻和遺跡,都與《聖經》內容吻合,肯定了其真實性:耶穌被釘十字架,死後三天復活,應驗了舊約的預言。復活後,耶穌向門徒及500多人顯現,與使徒共處40天,講論天國的真理。祂在世只是短短33年,但對人類歷史有着深遠的影響。現時全球通用的年曆就是以祂的出生年份為分水嶺,分為公元前(BC,Before Christ,主前)和公元後(AD,拉丁文Anno Domini,即「主曆」In The Year of the Lord)。

耶穌出身寒微,以木匠的身分,行了無數神蹟奇事:清水變成美酒、五餅二魚餵飽5,000人、治病、趕鬼……祂體察民間疾苦,滿有憐憫地幫助弱勢社群,但卻不畏強權、直斥宗教領袖的假冒為善。祂接納真心悔改的罪人,徹底改變他們的生命。耶穌從未寫過一本書,只是以德服人,身體力行地活出「信、望、愛」的崇高理念。祂的12門徒中,有11人殉道,2,000多年來,有無數信徒,因為跟隨祂而遭受逼害,甚至甘願犧牲性命。

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聖經•約翰福音》十一章25節)復活節象徵着重生和希望,你願意信靠耶穌,接受這份珍貴的禮物,得享復活、永恆的生命和福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