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澔明
成長階段的青少年正在尋索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假若父母經常忙於工作,無法樹立榜樣,加上學業表現欠佳失去自信,便容易為尋求朋輩認同而誤交損友。
筆者清楚記得當年在香港,為一個黑社會小混混作為辯護律師時,那位孩子在言談間半開笑說加入那個非法社團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缺乏父愛,現在想起來可能是他由衷之言。
除了寄望受到這個另類朋輩團體的關顧外,年輕人亦會想在經濟上有所得益,以滿足物質社會的誘惑,於是成為販運違禁品的跑腿,又或者在暴力犯罪行為中作先鋒,以尋求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成功感。
作為父母的,可以如何防患於未然呢?事實是年輕人未必想爸媽在這方面插手幫助,所以即使父母出於好意希望協助子女與人相處,亦要有技巧地進行:
1. 聯絡學校
不少青少年都是人前人後兩個樣,家長在家裡看到的很大可能不是子女在學校的樣子。老師能提供在學校人際關係的重要訊息,如果想幫助他們建立更好的人際關係,需要知道他們在學校與朋輩相處的實況 。
2. 安排機會
協助子女在校外找到作朋友的同伴,讓他們練習如何與朋輩相處。讓社交技巧較成熟的親友與子女一起活動,給予歸屬感,有助於他們在人際關係上的表現更適切。
3. 給予信心
有需要學習的內容,將焦點放在成功的表現而非失敗上,有進步就要讓子女清楚知道,並且稱讚肯定。有時年輕人因為自信不足而深信被排斥的命運不會改變,當他們覺得每個人都不喜歡跟他做朋友時,身為父母要去傾聽,不要只是否定子女的看法。
(作者為英國執業律師及資深教育心理學家,內容只供讀者參考,並非提供法律及心理學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