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ra
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思貝爾斯曾經把公元前800年至前200年之間成為人類文明形成的軸心時期,在這個時期內中國有先秦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古希臘有蘇格拉底、柏拉圖等大哲學家興起,古印度文明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但在希伯來文化中,這段時期卻是上帝啟示的沉默期,所謂的兩約之間(公元前400年至公元20年)就是在這個時期。由此看來,上帝的沉默並不意味着人類理性停止了對真理的探索。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理性對絕對真理的探索主要圍繞着人類生活中的美德。
眾所周知,無論是在古希臘的哲學還是在中國的諸子百家,都很關注人的美德。孔子的性善論、孟子的四端說、荀子的性惡論等學說,充滿了對人本性善惡的探討;而蘇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識、柏拉圖的正義論、斯多葛學派的節制等學說,無一不在強調美德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在這個過程中,古典哲學並沒有像當代哲學一樣形成形而上學、倫理學、認識論等不同的分支流派,而是始終圍繞着一個統一的問題展開,這個問題就是——「人應該如何生活?」而這個問題又總是帶有一個前設,那就是人應當要過好的生活。
無論是柏拉圖的對話錄還是古希臘羅馬時期其他哲人的著作,話題總是圍繞着人應當如何過好的生活。因為人要過好的生活,所以應當追求正義、美善和節制等美德,並且要遠離不正義之事。無論是蘇格拉底、孔子還是佛陀,都對這世間的好壞善惡及其所帶來的後果進行了非常多的探索。如果我們反觀《聖經》的智慧書,比如《箴言》、《傳道書》以及《約伯記》等來看的話,會發現有很多主題和討論都是與這些軸心時期的思想理論極為相似的。人在這世上所擁有的美德和智慧,是關乎他們生命結局的,這一點無論是以色列人還是外邦人,都有所耳聞。
然而,當人類文明進展至今,我們卻發現,人們對美德的研究不再是貫穿整個人類文明的重要話題,而是成為了一小部分專業倫理學家所研究的一個小的學術分支。對美德和智慧的討論似乎已經成為過去時,人類如今關注的是如何在這個社會上獲得更加平等的權利,如何在地球毀滅之後搬到其他星球,以及如何忙忙碌碌地作惡。在這個時代,人們生活的態度越來越接近《啟示錄》所描述的那末後的日子。許多人類對未來都不再有盼望,而是更加關心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中自保,或者乾脆放棄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