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思齊
何謂食物浪費
要解決問題,首先要明白問題。不同國家對食物浪費有不同的定義,以致他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和解決的方式都不同。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食物損失(Food Loss)是食物的質量或數量的損失。食物浪費(Food Waste)則為任何本來適合給人類食用的食物從食物供應鏈中移除。
食物浪費的來源
聯合國的定義或許有點抽象。具體而言,食物浪費和食物供應息息相關。
食物供應始於生產。無論植物或動物,都深受外在環境影響——雨量、溫度、害蟲、風向等等因素。在全球暖化及氣候變化的大環境下,這些因素對食物生產的影響尤為明顯。在日益自動化的年代,農業也轉向使用機器。為了提高產量,很多國家都用大型的機器幫忙收割。這些機器固然加快收成,但相對於人手而言,卻更為粗暴,過程中會破壞不少成品。而且機器也不懂分辨蔬果的生長情況,往往將未成熟連同成熟的成品一齊連根拔起。
然後是食物的加工過程。加工過程最容易出錯的環節是儲存和食物處理。不合適的儲存環境,令細菌害蟲得以滋生,令食物腐壞。這個問題在炎熱潮濕的環境特別嚴重。不洽當的處理過程也會令食物變質,不再適合食用,所以遵從相關的食物安全守則非常重要。
在食物零售方面,最大的問題是不清晰的食用限期標籤。在英國超市,我們常可看到「Best Before」、「Sell By」、「Use By」等字句。這些標籤的定義不盡相同。為了安全起見,不少人寧可將尚可食用的食物棄掉。此外,超市為了得到穩定的供應,往往要求農夫答應穩定地供應相當貨量才能贏得長期合約。於是,農夫便往往會生產超量的產品來滿足合約,而餘下的產品一般就會被棄置。最令人可惜的是那些長相奇怪的農產品,雖然和其他一般貨品都可供安全食用,就是生得醜了點,可是零售商為了滿足顧客對外觀的要求就把這些產品拋棄。
到了消費者手上,浪費食物的原因更是千奇百怪。低效的切割令可吃的部分變為可棄的餘屑;誤以為食物變質而棄置;忘記了食物的存在而令食物確實變質;疏忽處理而令食物變壞。凡此種種,多不勝數。
一般而言,發展中的國家受制於技術,食物浪費多出現在生產和加工的過程。而發達的國家中食物浪費大多都是出於零售和消費者的身上。
浪費食物帶來的問題
首先,是經濟上的問題。餵飽餓着的人要用錢,處理被棄的食物也要用錢。當地球上尚有數不盡的人在餓肚子,地球的另一端卻在無情地將可吃的食物棄置。
另外,是環境的問題。棄置的食物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這些氣體包括甲烷等有機氣體,對環境的破壞比二氧化碳還要差上百倍。有相關的估計指出大約8%人類活動造出的溫室氣體來自這些食物。處理這些棄置的食物需要大量食水,估計每年要用約250立方公里的食水(即大約是3個日內瓦湖的食水,或者是1億個標準泳池的水,或者2,000億人每年飲用的食水。)現在全球人口也就大約80億人。這些最終會被棄置的食物,大約佔了30%的農地。而人類為了得到更多的農地,又大砍樹林,破壞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