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司祺
人們逐漸地發現,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我們是需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結果就是,這種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奪走了我們的禮貌,讓很多人變得邋遢和隨意。人天生是社交的族類,不是一座孤島。但是我們注意到,今天人們很少在公共場合與人互動,我們專注在看手提電話,卻很少抬頭注視他人並且對話。
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喜歡陌生人的微笑,有人幫我們提行李,或者為我們指路,對這些小善行銘記於心並且心懷感激。金善會為其他人帶來歡樂。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經常行善呢?
行善,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也可以說是操練良好教養,待人禮貌,對他人恩慈相待。講起來容易,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人們都要為各自的空間奔波征戰——人人為己,因為到最後,在職場上,規律就是強者生存。事實上,當我們談及禮儀和教養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認為是過時,認為是屬於舊時代的事物,因為以前生活節奏較慢,人們有空餘的時間。然而禮儀卻是在那些社會時代發展成熟,禮節不受時間的限制並且經得起歲⽉的考驗,與時俱進,是現代文明社會的美好包裝。
禮儀是被接受認可的社交行為,教養則是將禮儀付諸行動,這⼀切的基礎是仁慈。就是因為有禮儀和教養,人們的社交互動變得柔順愉悅。教養的準則很簡單,就是耶穌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六章31節)如果在某些情景之下你疑惑不知該如何做時,你記得這個重點就可以,也就是「以禮待人」。美國禮儀大師波斯特小姐(Emily Post)說過:「教養,就是對他人感受的敏銳,如果你認識到這⼀點就足夠了,你用什麼餐具無關重要。」
禮儀和教養是和諧社會的潤滑劑,如果人人都可以為他人著想,「Be Considerate, Be Thoughtful」,大家都是以禮相待,善解人意,不但衝突減少,生活也變得更美好。
現代科技並不保證社會能變得更文明,但是成功地將禮儀和教養付諸行動,確實是文明社會的一個特徵。一個強勢的人縱然成功生存,但是如果他不顧他人的利益而處處樹敵,他的結局就是一個孤獨的人,無禮傲慢的人少有真朋友。很多時,當我們力爭上游、處處搶先的時候,會忘記了我們是與其他人共同享有這個世界。
所以記得待人有禮、微笑、伸出援手、傳播友誼和歡樂,因為事實證明:仁者不但可以快樂地生存,而且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