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1年4月, 專題

因應心理健康 去了解疫情下的風險

馬日恆

疫情引起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繁多,其中一個是生活上的隱憂。俗語說:「人無遠慮,心有近憂」,即是說憂慮是必然存在的。我們處身看不到的病毒當中,憂慮便必然如細菌般不斷在心內繁殖。

憂慮很多時候都與風險有關。簡單來看,風險其實就是產生不良後果的機會,而風險其實無處不在。比方說,吸菸會增加患肺癌的機會、吃紅肉太多會增加患腸癌的機會、近距離與人長時間交談會增加病毒擴散的機會,即這三種行為增加了三種不良後果發生的風險。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自身或家人染病的風險以及不幸染病後死亡,或引致長期病患的風險,使民眾很困擾,憂慮便順應而生;加上疫情高度影響了我們的社交生活以及不少人的生計,鬱結便在心內糾纏,進一步影響心理建康。

可是,我們真的有需要消除所有由疫情所引起的風險嗎?我們都知道,這其實是沒可能的,既然沒有能力完全避免風險的出現,那便要好好面對並在了解後好好地去「冒險」。為此,我們要問三個問題:

一)我們面對著怎樣的風險?

疫情期間,最常見的風險便是從不同渠道染疫。這些渠道可能是工作與購物的場所;而染疫的形式可能是與人近距離接觸、不同的觸碰點或空氣中的病毒微粒。只有在明白所面對的風險後,我們才可進一步分析可接受的風險。

二)什麼是我們的風險極限?

每個人的「冒險」取向不同,所以在了解過常見的風險後,我們要認真地思考自己能承受風險的程度,而最簡易的方法便是找出自己的容忍極限。

三)如何能減低風險?

差不多每種風險都有減低的可能,只是要付點代價吧!例如政府從疫情的初期便呼籲民眾嚴守社交距離、勤洗手及避免觸碰面部及頭部,再之後更強制市民在室內帶口罩,這些正正是減低感染風險的措施,代價是日常生活上的不便。

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上述三點?舉例說:一家四口因疫情的緣故已呆在家中一年,很希望在4月中禁足限制放寬後到主題樂園玩。因路程頗遠,丈夫便考慮租一個市外的小屋住一晚。在與太太商量後,他們同意往樂園的染疫風險是與別人的近距離接觸,尤其在排隊的時候,使用機動遊戲時也有機會接觸別人用過的物件,如扶手等。而住在小屋的風險是不能確保前個房客有否帶毒,家居地方的接觸點較多,而病毒在室內較難驅散。最後,他們便決定寧願一天內花多些時間開車而只在樂園逗留一天,因不能接受在未接種疫苗前使用別人用過的房屋,即是到戶外遊玩是他們的風險極限。他們也會自備午餐與飲料以及攜帶足夠的洗手液及戴口罩,來減低染疫的風險。

相對於困在家裡太久而可能構成的精神壓抑,去主題樂園這個「險」,是這一家人願意去冒的。不過,筆者認識不少家庭在過去一年除了上班、送子女上學及到超市購日用品外,基本上沒有到過其他地方;可是他們當中有情緒極低落的也為數不少。說到底,冒不冒險是個人的選擇,沒有對錯之分。可是,若一聽到半點風險便避而遠之,而不去了解這些風險的細節及降險方法,則肯定對心理建康構成影響。起碼,這些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的心態,必定會令人神經緊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