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言
最近有朋友搬了新家,外觀精美,裝修也很新,然而入住不久便發現有股霉味,尤其是樓上房間更為明顯。打開閣樓一看,木樑竟佈滿黑色斑點,閣樓內還凝結着水珠,甚至保溫層都開始變潮。為什麼會這樣?明明屋頂沒有漏水!其實,這與閣樓的通風不足有關。
傳統房屋大多採用斜屋頂設計,閣樓成為天花與屋頂之間的分隔,在調節溫度與濕氣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通風不足,冬天室內的暖空氣上升,遇到冰冷的屋頂迅速凝結成水珠,滴落到木樑、保溫層,甚至影響屋頂結構。長期累積下來,霉菌滋生,木材腐爛,甚至可能導致結構損壞。
夏天太陽曬到屋頂,閣樓內的熱氣無法散去,導致室內悶熱難耐。若遇上極寒天氣,閣樓內的積水可能會結冰,對屋頂造成進一步損害。
屋頂也需要「透氣」,就像人體的呼吸系統,需要良好的空氣流動來維持平衡。屋檐下的通風口(Soffit Vents)負責讓冷空氣進入,屋頂脊線上的排氣口(Ridge Vents)則讓溫暖潮濕的空氣流出,形成對流,帶走濕氣,保持閣樓乾燥。除此之外,有些房屋會使用渦輪通風口(Turbine Vents),利用風力加速氣流,或者安裝通風瓦(Vent Tiles),在屋面上開設隱藏的透氣口,確保屋頂長期保持適當的通風。
如何知道閣樓通風是否足夠?最簡單方法是打開閣樓入口,如果有霉味,或者空氣沉悶,可能已經是通風不良的徵兆。此外,可以用電筒檢查屋頂內側是否有水漬或霉斑,木材是否變黑或變軟。冬天時,若閣樓的溫度與室外相差不大,通風系統通常是正常的;但若閣樓異常溫暖,則可能需要改善通風設備。
改善閣樓通風,只要確保現有的通風口沒有被塵埃或保溫材料堵塞,就能明顯改善氣流。如果發現閣樓潮濕問題較嚴重,可以考慮增加排氣口,或選擇透氣性較高的屋頂材料來幫助散熱。
維持房屋的健康,不僅僅是裝修與美觀,許多看不見的細節,往往才是影響生活健康的關鍵因素。閣樓的通風問題,正是許多人容易忽略,卻是非常重要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