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娟
七歲的曉晴在中文課堂學習後,告訴筆者她認為中文習作中那個故事不僅有趣,而且她喜歡故事中母親尊重兒子的意見。因為兒子表示渴望像獅子一樣只吃肉而不吃青菜,但故事中的母親並未斥責兒子的錯誤,也沒有急於向他介紹均衡飲食的習慣,而是允許兒子每餐只吃肉類,直到兒子不斷放臭屁,令他體驗偏食肉類對身體不健康的後果,兒子才主動要求母親讓他吃青菜。故事的主題是讓兒童學懂均衡飲食的習慣。
另一方面,從曉晴分析故事中母親對兒子的態度,可反映曉晴思考故事的角度不再局限於自我的層面。根據皮亞傑「 認知發展理論」指出,兒童的認知發展在二至六歲的前運算階段,是自我中心思維,難以理解他人的觀點;而在七至十一歲這個階段,兒童開始發展對具體事件進行邏輯思考的能力。七歲的曉晴不單關注故事中兒子放臭屁的尷尬場面,她也懂得思考故事中母親的態度與自己母親是否不同。縱然她從未真實經歷自己母親的態度,這反映她對具體事件進行邏輯思考的能力。
課堂內容的對象年齡是四至七歲,引入活動是辨別獅子和人體身體結構差異的工作紙,目的是配合描述故事中獅子的腸道比人體短許多。若讀者有意了解更多幼兒學習漢字的遊戲方法,歡迎聯絡筆者,使用 Facebook 網頁「Tangram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Centre」。
(作者為博士、前香港教育大學講師、英國註冊幼兒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