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5年9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喪偶長者的悲傷與自殺風險

梁梓敦

近月香港發生一宗令人痛心的事件:資深藝人雪妮因罹患末期癌症,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她的丈夫唐佳疑因承受不住沉重情緒,最終選擇自殺。令人心痛的是,丈夫過世不足一個月,雪妮亦因病離世。此事件不僅震撼社會,也引發對長者喪偶後心理狀況的關注。

長者面對配偶離世或重病將逝的打擊,自殺風險明顯提升。長時間婚姻中,伴侶往往是最重要的情感支柱。失去多年相伴的另一半,不僅是親密關係的喪失,更可能帶來孤獨感、無助感及生命意義的缺失。若心理壓力未及早察覺與干預,可能導致嚴重悲觀情緒,甚至增加自殺風險。

相關研究指出,自殺者通常會發出不同形式的危機訊號。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自殺風險評估測試列出12項訊號,出現越多,風險越高:曾經嘗試自殺、身體有自殘傷痕、表達求死意願、不願與人溝通、撰寫遺囑或安排身故事宜、將心愛物品交他人、閱讀死亡資料或討論自殺方法、出現抑鬱徵狀(絕望、無助、食慾下降、失眠或渴睡、對事物及社交活動失去興趣)、經常眉頭深鎖或心神恍惚、性格突變或情緒激動、近期有重大損失(如朋友、家人、金錢、工作或健康)、有酗酒或濫用藥物習慣。

失去多年相伴的老伴,悲傷無法完全避免,但家人與朋友的支持與陪伴,是幫助長者走出哀傷、重新適應生活的重要力量。建議方法包括:往長者家暫住或邀請他們到自己家同住;若非家人或親密好友,可在最初兩星期內每日致電關心或送上食物及日用品;鼓勵長者參加社區活動或互助小組,與同樣喪偶的長者分享,促進情緒抒發。

最後提醒,無論長者平時多麼堅強,面對極度悲傷時都可能產生自殺念頭。惟有提高警覺,細心留意行為、表情及談話,才能及時發現異常,提供適切支持與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