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梓敦
五月底的歐聯決賽其中一隊球隊巴黎聖日耳門的領隊安歷基,曾在十年前率領另一球隊巴塞隆拿贏得歐聯冠軍。當時他在得到冠軍後,他五歲女兒Xana手持巴塞隆拿隊旗,與父親一同在球場上慶祝。由於該面旗幟過大,年幼的Xana難以拿穩,安歷基便協助她將旗幟插在球場草地上。這溫馨的一幕碰巧被記者捕捉下來,成為當年比賽後的一幀經典照片。
時光飛逝,十年後物是人非。Xana在2019年不幸因骨癌離世。安歷基與妻子在經歷悲痛後,於2023年以女兒名義成立慈善基金Xana Foundation,為罹患重症的基層家庭兒童提供援助。在歐聯決賽當天,巴黎聖日耳門的觀眾席上懸掛了一幅巨型海報,重現當年安歷基與女兒在球場中央插旗的畫面,只是兩人身上換上了巴黎聖日耳門的球衣。賽前接受訪問時,安歷基亦真摯地表示:「我的女兒雖然無法親臨現場,但她的精神將永遠與我同在。」
我在專欄中曾提及,學術界自30年前開始普遍認同,與逝者建立持續的連結(Continuing Bonds)而非切斷關係,能有效幫助喪親者適應悲傷(昔日文章重溫:https://www.herald-uk.org/2022/10/13/3123-4/)。近年有研究更進一步發現,持續連結可透過三種形式建立,分別是價值觀(如繼承逝者的智慧或技藝)、行為(如完成逝者心願、發短訊給逝者、舉行宗教儀式、與逝者相片對話、重遊舊地、重讀信件)和感官經驗(如夢見逝者、保留逝者物品、維持逝者房間原貌)。然而,並非所有形式的連結都能減輕悲傷,其中透過價值觀和感官經驗建立的連結,反而可能加劇喪親者的悲傷與焦慮反應。惟有以行為連結逝者才能對悲傷產生正面影響。安歷基以女兒的名字成立慈善基金幫助病童,正是屬於行為連結的例子。至於這三種形式為何會產生不同效果,我將在下月的專欄中深入分析。
要提醒的是,雖然透過行為與逝者保持連結有助於紓緩哀傷,但若該行為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例如每天花六至八小時往返墓園探望死者,就應改用影響較小的方式。畢竟,生者終究需要重新活出屬於自己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