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梓敦
死亡之所以帶來痛苦,除了因為死亡前的折磨和死亡後的未知會令人感到恐懼,更多人認為死亡帶來的離別、失去和遺憾才是更為難過。然而,是否只有死亡會產生這些感覺?雖然死亡是生命中最後一次離別,但在死別之前,無數次的生離都會帶來悲傷與失落。
在過去數年中,許多人曾經體驗與摯愛親友的分離。例如,一些長者面對子孫移民外國,自己孤獨一人留下生活,這種傷心的程度絕不亞於死亡。有些長者即使與家人一起移居外地,卻失去了數十年熟悉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習慣,情緒同樣會低落。
自小我們便要學習各種知識,隨着閱歷多了,擁有的物質、關係和地位也隨之增加。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尤其進入人生的下半場,失去會逐漸取代擁有。最初會失去工作和收入,接着失去因工作帶來的關係和地位。隨後,健康狀況會惡化,生活中的興趣和習慣也會隨之消失。然後,我們會失去身邊所愛的人,最後是失去自己的生命。
相比死亡,談論失去和離別更容易引起共鳴。許多人在生命中可能尚未經歷死亡,但卻已面對多次失去和離別,例如失業、失戀、失學、失婚、搬屋以及朋友的移民等。即使小孩子也會經歷失去喜愛的玩具、畢業後離開熟悉的學校,或因弟妹出生而失去父母唯一的寵愛。除了這些具體的體驗,失去也可以無聲無息地持續發生。每天,我們都在一點一滴地失去時間和歲月,但許多人卻未能察覺,因而鮮為失去做好準備。
在大多數人的生命中,遭遇失去的機率遠高於遭遇死亡。因此,應該將生死教育擴展至更廣泛的失去教育。失去教育的核心在於教導人們及早為未來必然遇到的失去和離別做好實務及心理準備,從而減輕遺憾與悲傷。至於生死教育,當然也需要繼續推行,因為死亡始終是失去教育中一個最重要的題目。
透過這樣的教育,人們才能更好地面對生命中的各種失去和離別,學會珍惜當下。在未來的路上,無論遇到何種形式的生離死別,都能以平和的心態去接受與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