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明花
新年伊始,許多人都會燃起熊熊鬥志,希望在這個關鍵時刻重新立下來年的目標,可是事實和願望往往相違背。我們捫心自問,在年初所訂定的目標,最終有多少個能如願達成呢?相關的市場調查發現,超過80%的人是失敗收場,只有8%的人能達成自己的新年計劃,原因是實踐的動力大概兩三個月便所剩無幾了。
先認清個人價值觀
為什麼新年計劃總是以失敗告終?實行的動力又從何而來?心理學家表示,對很多人而言,新年計劃總是適得其反,部分原因是我們往往選擇最難以實現的目標作為新年計劃,期望自己能在來年變得煥然一新,但結果事與願違,目標落空。此外,大多數人所訂立的目標都只是隨波逐流,而不是自己真正想要達成的事,所以很容易缺乏動力去實踐,更遑論持之以恆了。
所以,比設定目標更重要的事情,其實是先認清自己的價值觀,找到自己真正在乎及很想做的事,然後才訂立目標;目標當然要訂立得清晰明確,切合現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追求目標的路途上全情投入,樂在其中。
人生是場即興喜劇
過着有目標的生活固然是好事,但當心自己因為過度追求目標,弄致自己每天承受沉重的壓力,喘不過氣,最終使自己失去了快樂。
自傳體小說《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的作者丹尼•米爾曼(Daniel Millman)曾說:「我的人生與其有深思熟慮的計劃,不如更像場即興喜劇。」這部小說改編自作者丹本人的傳奇生活經歷──他在安穩的環境中長大,曾考上知名學府,又在世界彈簧床錦標賽中奪得冠軍。在這段生命歷程上,他得到受之無愧的讚賞,可是這些光環只帶給短暫的快樂。他的內心不但沒有感到寧靜和滿足,反而深陷於無可名狀的空虛和恐慌之中。他經常做噩夢,難以入眠,直到一個深夜凌晨三點多,他在一家通宵營業的加油站裡,首次遇上一位他稱之為蘇格拉底的老年人,從此他的世界再也不一樣了。
這一次的偶遇,以及接下去的歷險,使他逐漸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蘇格拉底帶他體驗一個既驚險恐怖而又浪漫溫馨的旅程,幫助他從車禍的打擊中恢復健康,以取笑、嘲諷、關愛、安慰、激勵等種種方式指導他修煉,最終指引他打開和平勇士之道的大門,掙脫了肉體的束縛,獲得了心靈的自由,過着單純、簡單、快樂的生活。
蒙恩的喜樂人生
丹尼處於人生低谷時,有幸遇上了恩師蘇格拉底,因而獲得「快樂」;同樣,基督徒也有幸在今生困惑時,遇上了救主耶穌基督,獲得赦罪之恩,擁有永恆的盼望,從而生命得着「喜樂」。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所得的是「快樂」,而後者是「喜樂」。
那麼,何謂快樂?何謂喜樂?兩者有分別嗎?
※源頭
- 快樂:來自外在的東西,屬於物質和肉體的快樂,例如擁有房子、汽車、財富、名利。
- 喜樂:來自基督的救恩,屬於內在心靈層面的喜樂。
※感受
- 快樂:是一種心情和反應,會因環境而轉變,一般在順境中才會快樂。
- 喜樂:是一種心境和信念,不會受環境的影響,在逆境中仍然喜樂,內心滿足。
※時限
- 快樂:外在的快樂是短暫的反應,因為讓人快樂的事物會產生變化。
- 喜樂:內在的喜樂是恆久的信念,因為讓人喜樂的救恩是永存不變的。
※效用
- 快樂:是一時的快感,需要不斷追求,但即使物質上富足,心靈上仍是空虛。
- 喜樂:是持久的生命力量,不用向外追求,永遠存在基督徒的內心。
有人說,基督徒很有福,因為儘管他們面臨逆境或老、病、死,內心仍能因經歷救主耶穌基督的同在和安慰而感到喜樂。所以我們真正要追求的,不是過眼雲煙的短暫快樂,而是從救主耶穌基督而來的真喜樂。
踏入新的一年,祝願大家得着真正喜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