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4年10月, 專題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禮

吳明山

中國文化的主題是「天人關係」,「天」是中華傳統文化信仰體系的最高核心。 「天」的概念源自於商周,意指位格上帝,春秋之後漸失位格性,秦漢之後降為「道」,宋明之後淪為「理」,最後演變為無位格的自然天。

孔子對位格天的認識透徹明確,不像後世那樣模糊不清,令人感覺虛無縹緲, 似有若無。「遍在」的位格天對孔子來說不是哲學思辨的概念,而是祭祀禮拜的直接對象,孔子在《論語•八佾》篇中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孔子不是形上學意義上的哲學家,而是立足於現實社會的教育家,他沒有抽象地談論鬼神,而是強調人與天的積極關係,這個關係就是「禮」。

「禮」不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社交禮儀,而是指人對「天」的祭祀活動,藉此得以與「天」交流,建立關係,所以「禮」是天人交通的橋樑。

自商周之變以後,天人關係漸遭破壞。唯有縱向的天人關係得到恢復,橫向的人人關係,包括國家、民族、家庭及個人等一切關係方能進入正常狀態即所謂「仁」的狀態。 「仁」不是由平面的社會關係決定的,而是由垂直的天人關係即「禮」決定的。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可見,「禮」是國泰民安,天下歸仁的先決條件。

鑑於「禮」的重要性,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復禮」的實踐原則。 「克己」並非指克服自己,而是指全力去做的意思,孔子表達的是,禮不是停留於內心的崇敬,而是表現為全力實施的公開祭祀行為。這個原則與《聖經》的觀念一致,即一切受造之物都當向位格上帝祭祀禮拜:「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啟示錄》五章13節)所描繪的永恆異象的宏大場景生動地佐證了「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的正確性和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