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司祺
教養,能夠反映個人修養和文化素質,就是我們常說的「家教」。它不僅僅是一種形式上的規範,它更是個人內在品質的外在表現。其中最為根本的要素莫過於恩慈與良善,這兩者不僅是禮儀的核心,更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的基石,因為歸根究柢,這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和選擇。
我們現在身處亂世,有人說「何來教養可言,只需以眼還眼,以牙還牙」,我們並不推崇此說,可惜一般上仇恨更大,因而人與人、種族之間、國與國之間的恩怨糾纏不清。
待人恩慈,通常被視為禮儀和教養的外在表現,它不僅指個人在行為舉止上的從容與得體,還包括對他人的尊重與關懷,在社交場合中,它往往能夠為個人贏得他人的尊重與信任。同時,恩慈的姿態也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比如與人擦肩而過時的一個微笑、對別人的冒犯不耿耿於懷,又或樂意隨時助人。
恩慈待人不僅是一種行為上的規範,更是一種內在的修養。它源於個人內心的平和與自信,並通過行為舉止傳遞給他人。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能夠在任何環境中保持冷靜與從容,不因外界的紛擾而失去自我。正是這種內在的修養,是個人一種持久的魅力。
良善,是良好教養的內在支撐。僅有外在的行為是不夠的,還需要善良作為其內在的支撐。良善,或善良,是指對他人真誠的關心與無私的幫助,它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品德,而非為了贏得他人的好感或利益而作。
善良的人在與他人交往時,總是考慮對方的感受,並盡力給予幫助。例如,在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座,或是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伸出援手,在現實殘酷的世界,錦上添花容易,雪中送炭就難,這些都是善良的具體表現。善良不僅體現在大事上,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最簡單不過的就是對他人勞動成果、時間的尊重。
因為內心的良善,才讓之成為成就良好教養的內在驅動力,使得人們在與他人交往時能夠做到真誠與體貼,才能夠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
所以,恩慈與良善在教養中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相反,它們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完整的禮儀和教養,擁有恩慈良善的人,優雅就是外在的表現,當一個人既具備優雅的舉止,又擁有善良的心靈時,他的行為才能真正做到得體而又溫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