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5年10月, 世界風情畫

(樂縱橫) 波斯尼亞(二):記憶與遺忘的鬥爭

馬日恆

8月號那期談及我家參加了一個薩拉熱窩的導賞團。導遊Edna看出我們對薩市的歷史特別有興趣,臨別前便叮囑我們「必須親眼看一次」反人類罪行與種族滅絕博物館。果然,她的推介與導賞團一樣有水準!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展館於2016年開辦,目的只有一個──讓世人永遠記住1992至1995年間發生在波斯尼亞的暴行。甫進館,迎面而來的不是緩衝的序幕,而是一張張受害者的肖像。館方顯然不打算讓參觀者「慢慢適應」,因為接下來委實是一步一驚心。

其中一區播放倖存者的口述視像。一位中年男子聲音顫抖地回憶,當年他被迫與弟弟分開,最後他只能從亂葬崗的報導中看到弟弟所穿的牛仔褲。還有女性受害者談到塞族士兵以性暴力作為種族清洗的工具,邊施暴邊嘲諷她們「將為塞族誕下孩子」。整個展覽讓人難以釋懷,但這正是策展人的用意,因為遺忘才是重蹈覆轍的幫凶!

維持生命的地下動脈

離開博物館,腦海是一幕幕的慘況。太太很體貼地說:「不如到城外的希望隧道走走吧!」
這條隧道的故事,幾乎是薩拉熱窩圍城歲月的縮影。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後,塞族部隊包圍了薩拉熱窩,切斷了所有陸路通道。翌年,抵抗軍在機場跑道下挖掘一條連接郊區的地下隧道,全長約800米,寬僅一米,高不足一米半。圍城持續了1425天,是現代史上最長的城市戰。透過這條隧道,薩拉熱窩重新獲得與外界的聯繫;食物、藥品、燃油、都由此輸入。同時,傷病者與部分平民得以撤離。據統計,隧道運作期間,超過一百一十萬人次通過,每天平均有四千人及二十噸物資在這條幽暗的通道中穿梭。

如今的博物館位於當年南端入口,即科拉爾家族的住處。屋內陳列着圍城時期的照片、士兵的裝備、平民的日用品以及隧道施工的工具。最令人動容的,是那段保留下來的原始隧道。甫出隧道,陽光刺眼,但眼前明媚的山色的確令人充滿希望。我回頭望着入口處佈滿子彈孔的民宅,暗道這裏記錄的不僅是一段抗爭史,更是薩市軍民力挽狂瀾的象徵。回想昨天看到市內的繁華與朝氣,便更能感受到這條地道名稱的語重心長;因為希望絕對是超越苦難,憧憬未來的良方。

言猶在耳的教訓

兩座博物館記錄的種種不幸已事過境遷,但它們給現世的教訓卻仍擲地有聲。不是嗎?現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還是以色列對加沙的圍堵,正正就是上述悲劇的重演;願那黑暗盡頭的希望之光盡早光照這兩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