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ey
2025年8月26日,《衛報》在「Tuesday Briefing」專欄指出,所謂的「氣候通膨」(Climateflation)──由氣候變遷引發的食品價格上漲──已成為全球現實。極端天氣如乾旱、熱浪、洪災正在打擊農業生產,不僅推高蔬果價格,也衝擊低收入家庭的營養供給。一位肯特郡畜牧農民透露牧草產量下降達50%,足見危機已非遙遠預言,而是眼前衝擊。
英國長期依賴「低價飲食」模式,以進口與即時配送維持供應穩定。然而,當多個產地同時受災,系統便顯得脆弱。今年某些農作收成減少一半,仍僅能勉強維持供貨,消費者卻被迫付出更高代價。這種「看似平穩卻脆弱」的結構,危機爆發時往往由最弱勢群體承受。
經濟層面上,風險不容忽視。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估算,若全球暖化幅度達+3°C,至2070年代GDP將萎縮8%,較先前5%的預測更嚴峻,政府債務也可能增加74%。氣候委員會(CCC)則指出,到2050年氣候變遷可能削弱高達7%的產出。氣候衝擊不僅是環境問題,更是財政可持續性的挑戰。
不過,轉型亦孕育機遇。Green Finance Institute與WWF警告,若私營部門無所作為,本十年內英國GDP恐下滑4.7%;但若推動「自然正向過渡」(Nature Positive Pathways),可提升農業產能並帶來回報。例如再生農業乳品合作社First Milk,2023年銷售增長38%,資源效率同步提升。
同時,淨零經濟正快速成長。2023/24年吸引了230億英鎊投資,其中201億來自外資,主要集中倫敦,帶動數千就業機會。ECIU報告顯示,淨零經濟產值已達831億英鎊,每1英鎊產出可帶動1.89英鎊的乘數效應。
從食品價格到GDP衰退,再到自然經濟與低碳產業的崛起,氣候變遷已清楚表明:這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正如肯特農民所說:「氣候變遷是真實的,並且正在影響我們。」唯有政府與企業攜手,強化供應鏈、保護自然資本並投資低碳轉型,英國才能在挑戰中尋找機會,維持繁榮與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