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霞
身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勇於嘗試、拓展視野。回想自己小時候,多半只是聽從大人的指令,很少有「我想不想做」的選擇。如今的孩子卻不同,他們有自己的想法,願意表達。
三週前,女兒的小學運動會前夕,她起初興奮期待,但前一晚突然變得緊張,甚至哭着說不想參加賽跑,因為害怕被同學嘲笑。她告訴我,有兩個低年級男生曾笑她矮小,讓她很在意,擔心比賽時會被嘲笑。我陪她哭,安慰她:「參賽不一定要贏,重要的是嘗試和盡力完成,這才是真正的體育精神。」我也寫信給班主任,請老師賽跑時陪伴她。
運動會當天,看到女兒竟蹲下安慰一位哭泣的同學,並鼓勵她參加跳格子比賽,兩人順利完成項目。接着女兒在「夾蛋行走」項目表現出色,六年級學長們給予鼓勵和獎勵,讓她重拾笑容。最令我感動的是賽跑時,她與那位早上哭泣的同學手牽手一起完成了比賽。這讓我感謝上帝的帶領,也讓我看見女兒不只勇敢完成挑戰,更學會扶持他人。
運動會後,我們與那位同學及家長一同野餐,孩子們高興玩耍,氣氛溫馨。我默默感謝上帝,在女兒曾經想放棄的時刻,祂仍然引導她前行。
孩子的成長不易,他們必須學會接受自我與別人的不同,不被外界眼光左右。這種掙扎,大人也常有。對有身心挑戰的孩子而言,更是難上加難。
最近女兒在體育課上難以掌握呼拉圈與跳繩,覺得自己「就是不行」,她知道這與矮小症有關。當我抱着她說:「我們的價值不是看能做到什麼,而是上帝怎樣看我們。」隔天我給她看一位同樣患矮小症孩子努力練習呼拉圈的影片,她笑了,願意嘗試。
班主任也特別與女兒談話,鼓勵她持續努力,不輕言放棄。知道學校與家庭攜手支持,我深感安慰。
陪伴女兒勇敢跨出舒適圈,學會不過度在意別人看法,把自我價值建立在上帝恩典上,這不是我能單獨完成的。我需要靠聖靈引導,陪她走好每段獨一無二的成長旅程,即使步伐緩慢、跌跌撞撞,也充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