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5年8月, 世界風情畫

(樂縱橫) 波斯尼亞(一):撼動世界秩序的起點──薩拉熱窩

馬日恆

友人問我:「學校假期會去哪裡?」我回答:「波斯尼亞。」他一臉茫然再問:「波斯尼亞在哪裡?」我說:「在巴爾幹半島。」他顯得有些不耐煩,再追問:「那到底在哪?」我說:「就是首都叫薩拉熱窩的那個國家。」他才勉強反應過來:「早說嘛,就是鄭秀文那首《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唱的地方吧!」我反問:「那你現在知道在哪了吧?」他便再沒答我!

一國三制的國家

這也難怪,波斯尼亞是一個很年青的國家,1992年南斯拉夫解體後才獨立成國。上述歌曲中的歌詞「戀從無要分宗教,無民族爭拗」正好刻劃了獨立後內戰的原因。

波斯尼亞全名為波斯尼亞與黑塞哥維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人口僅三百多萬,卻有三個自治個體。當中人口最多的是以回教徒為主的「波黑聯邦」,另有「布爾奇科特區」及以信奉東正教為主的「塞族共和國」。

我一家在首都薩拉熱窩參加了一個免費的導賞團,導遊Edna開場時便展示地圖,向我們介紹了祖國的複雜政制。

宗教熱忱

導賞團的起點是由原教旨主義回教徒所居住的寺院。Edna說,他們雖然過着極其簡樸的生活,但卻是在內戰時最願意幫助居民的一群。

與寺院有着強烈對比的是對面建於16世紀、由鄂圖曼帝國總督主持修建的Gazi Husrev-beg清真寺。清真寺的入口旁設有華麗的木亭與水泉,晚間更有燈飾點綴清真塔。寺門精緻巧究,充分展現了當地人對宗教信仰的熱誠。

社區軼事

清真寺旁有很多小店,Edna帶我們看其中造馬毛銅擦、阿拉伯甜點、羊毛地毯以及銅器雕塑的工藝店。每個店主也是她的朋友,他們除了即場示範工藝及提供試食外,還分享了很多社區的軼事。包括南斯拉夫共產時期物資短缺但簡單易過的生活、1984年冬季奧運會舉辦的盛況、內戰時被塞爾維亞軍圍城的艱苦歲月,以及立國二十多年來的喜與悲。

世界大變

Edna一邊導覽,一邊帶領我們走過五百多年歷史的商場、聖嬰東正教堂,及教宗聖保祿二世到訪過的聖心天主教堂。她特別推薦旁邊的種族滅絕博物館。再走不遠便是改變20世紀世界秩序的起點,也是我們幾位團友最感興趣的地標。

心水清的讀者也許已猜到這便是塞爾維亞青年普林齊普,刺殺奧匈帝國太子費迪南與其妻蘇菲雅的拉丁橋。想不到這道其貌不揚的石橋,承托着的是這麼沉重的歷史事件。行刺後的一個月,奧匈帝國聯同德國便向塞爾維亞宣戰,塞國會同盟友俄羅斯帝國與顎圖曼帝國參戰。想不到三大帝國便從此瓦解,其影響之深遠,在2025年的今天也能感受得到。

圍城歲月

從拉丁橋河走不遠是登山纜車站,山頂便是1984年冬季奧運會的競賽場地。Edna笑說,當時還是少女的她充當義工,並分享了一段難忘回憶:在開幕禮前幾天及時的大雪,最終令比賽得以如期舉行;也是那次,她首次嚐了可口可樂,喜悅至今仍歷歷在目。

可惜好景不常,7年後南斯拉夫解體,分裂出來的塞爾維亞聯同在波斯尼亞的塞族人包圍薩拉熱窩,她一家便開始了3年多的圍城歲月。塞軍更在不遠處的斯雷布雷尼察市(Srebrenica)屠殺了八千多名波斯尼亞回教徒。可幸,國際社會的支援,促成了1995年的《戴頓協議》(Dayton Agreement)與往後的和平。這也是構成三個自治個體的原因。

戰爭期間,居民最引以為傲的市政廳也幾近滅頂。Edna在行程完結前帶我們參觀這個在顎圖曼時期興建,內戰後由多個伊斯蘭國家出資重建的大樓。多國的努力也沒有白費,外牆以棕黃兩色橫間組成的市政廳,絕對不亞於土耳其境內的任何顎圖曼式建築。在認識到內戰的殘酷後,大樓總算為這個導賞團劃下令人寬心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