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5年8月, 少年園地

(漢字遊戲室) 時鐘國王躲懶了

吳寶娟

五至六歲的兒童在玩耍時,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回顧幼兒成長的初期,「時間」這個概念是從生理感覺中逐漸建立的。例如,當嬰兒感到飢餓時,就會知道是喝奶的時間到了。嬰兒期對時間的認知主要來自大腦的感知,進而形成「身體時鐘」的時間概念。

大約從三歲開始,幼兒會從成人的言談中接觸到與時間有關的字詞,並將這些詞語與日常生活事件聯繫起來,例如吃飯、睡覺、去公園等。因此,「早上」被理解為起床的時間,「白天」是外出玩耍的時候,「晚上」則是睡眠時間。

三至四歲的幼兒已能辨識白天、黑夜、早上和晚上等基本時間詞;四至五歲的幼兒則能分辨昨天、今天和明天;而到了五至六歲,兒童已能理解「整點鐘數」這類的「語言時鐘」概念。

無論在家庭或學校,兒童仍然需要成人提醒他們維持規律的作息,因為他們尚未真正理解時間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因此,透過故事學習時間概念,是一種有效的方式。

兒童繪本《時鐘國王》就是一個例子。故事描述「時鐘國」的國王有一天偷懶,不想報時,於是偷偷地將臉上的長針(分針)移除,導致時鐘停止運作。國王繼續玩他的玩具,但住在皇冠上的布穀鳥無法準時飛出來報時,整個時鐘國的人們生活失去秩序,人民不知該做什麼事。例如,廚師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為國王準備午餐,結果國王沒有飯吃,感到非常飢餓。國王這才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趕緊把分針安裝回去。時鐘恢復正常,國民的生活也重新回到有秩序的狀態,大家知道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

透過《時鐘國王》的故事,兒童能夠明白「沒有時間」會帶來怎樣的後果──例如國王肚子餓,這個具體的生活經驗有助於他們建立對時間與生活作息之間關聯的理解。

若讀者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幼兒學習漢字的遊戲方法,歡迎聯絡筆者,請參閱 Facebook 網頁「Tangram Chinese Character Teaching Centre」。

(作者為博士、前香港教育大學講師、英國註冊幼兒護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