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5年8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不同形式的持續連結(二)

梁梓敦

上月文章提到,與逝者建立持續的連結(Continuing Bonds)可分為三種形式:價值觀(如繼承逝者智慧或技藝)、行為(如完成逝者心願、舉行儀式、與逝者對話等),以及感官經驗(如夢見逝者、保留物品、維持房間原貌)。研究發現,惟有「行為」這類連結能有效減輕喪親者的悲傷與焦慮;相反,「價值觀」和「感官經驗」往往反而增加痛苦。

以朱太為例,她十五歲的女兒因疑似抑鬱跳樓自殺,女兒離世時手握一隻小毛公仔。朱太清潔後,無論外出總掛着這隻公仔,讓她感覺女兒依然陪伴身旁。但當被問及若公仔遺失或損壞,她坦言會崩潰。這反映出感官連結的困境:依賴物品或環境維繫情感,卻無法避免失去與變化,導致反覆經歷創傷,甚至長期焦慮。

再看價值觀連結,家樂的故事說明了其挑戰。他的父親是著名西餐廚師,父親病逝後家樂試圖繼承其廚藝,卻始終感覺無法達標,逐漸對自己失望,甚至出現躁鬱症狀需精神科治療。價值觀連結問題在於喪親者難以複製逝者成就,易陷於自責與自我懷疑。

相比之下,行為連結較健康,因為它允許變化與新體驗,不強求逝者形象固定,讓思念與生活能夠向前推進。朱太在女兒離世後持續參加自殺者家屬互助小組,並在組長鼓勵下開始協助帶領工作,透過分享經歷,她不僅感覺與女兒連結,還發現自己的故事能安慰他人。這份意義讓她逐漸放下對毛公仔的依賴。

類似的例子還有法國足球隊巴黎聖日耳門領隊安歷基,他以病逝女兒之名成立慈善基金會,幫助患病兒童及家庭。這種行為將對逝者的思念轉化為積極行動,為喪親者帶來新的人生意義,也象徵着與逝者共同開啟未來的生命旅程。

最後,雖然行為連結較健康,但多數喪親者在初期仍傾向透過價值觀或感官經驗尋找依靠。這是正常的哀傷反應,我們不應強行阻止。惟有透過親友或專業支持,才能幫助喪親者逐步將初期連結轉化為行為實踐,讓思念昇華為人生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