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3年1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被剝奪的哀傷(二)

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陳小姐的上司林先生因心臟病突然去世,為此她感到非常傷心,並希望可以出席林先生的喪禮,送他最後一程。可是林先生的家人卻不歡迎陳小姐出席,更警告如果她出現在現場,就會找人趕她離開。最終,陳小姐不希望與林先生的家人發生衝突,決定不出席喪禮,而她亦只能獨自承受這份遺憾和悲傷。林先生的家人之所以如此強硬和決絕,是因為陳小姐是他的情婦,而且這段婚外情的關係已經為林先生的妻子和孩子帶來極大傷害。

曾先生與劉先生數年前經朋友介紹而認識,之後便成為好朋友。後來曾先生遇到交通意外去世,劉先生原本希望可以參與籌備喪禮,因為他們曾經一起參加生死教育工作坊,並在當中分享彼此對自己喪禮的想法。但是,曾先生的家人卻拒絕了他的意願,甚至沒透露死者的出殯日期和骨灰存放地點。直至現在,劉先生都沒機會去拜祭亡者。為什麼曾先生的家人這麼絕情?因為他們是同性戀人的關係,曾先生的家人多年來一直反對這段關係,甚至認為這是他們家族中一件羞恥的事,所以家人用盡方法阻止劉先生的出現。

上期我曾經分享有四個主要的原因,會導致喪親者的情緒不被身邊親友或社會所接納,當中包括(一)死亡事件會被貼上負面標籤;(二)死亡事件會惹來很多負面批評或責備;(三)死者與案主的關係不被社會認同;(四)哀傷容易被社會忽視。上述兩位案主,由於他們的關係較難被社會認同,因此哀傷同時都被剝奪。事實上,無論在華人文化或西方文化當中,都有一份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或倫理思想去界定那些關係屬於「正常」和「可接受」。可是現代社會強調多元文化,人與人之間出現很多不同的可能關係。縱然傳統思想未必能夠接受同性戀關係或婚外情,但我們不能忽視這些關係的存在,亦不能否認死者與在生者之間存在一份真實情感,而這份情感確實可以令到在生者感到悲傷。

與「正常」關係中的喪親者不同,這些人往往因這份不被認同的關係而失去被關懷的權利,甚至要面對其他人的指責和嘲諷。最終,他們會選擇隱藏自己的哀傷,不敢尋求他人協助。就算少部分的人願意走出來尋求親友關懷或專業人士協助,往往都需要鼓起很大勇氣,因為他們擔心受到對方的說話或態度所傷害。對基督徒來說,上述案主的經歷可能會為大家的信仰觀念帶來極大衝擊,究竟大家應該以什麼態度面對他們?是關懷?是迴避?是包容?或是斥責?我並沒有答案,就交由大家自行決擇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