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1年12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再談如何安慰哀傷的人?

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黃先生的女兒在參加學校活動時不幸遇上交通意外而去世,死的時候只有15歲。當天我的工作是陪伴她的父親到公眾殮房認遺體。香港的殮房大約只有一百多呎的空間,灰白色的牆壁,牆上完全沒有任何裝飾,只有基本的用具例如時鐘。進入殮房後,該年輕女孩的遺體就躺在一張鐵床上,身上蓋着白布,只有頭露出來。由於意外撞到她的上半身,所以頭和臉都佈滿傷痕,甚至已經撞至頭骨變形。黃先生看着已經死去的女兒,一句話都沒有說,也沒有哭,只是沉默地看着,大約過了半分鐘,他才說:「嘩,原來撞得這麼嚴重!」當時我雖然站在他旁邊,亦受過社工課程訓練,但竟想不到可以說什麼來安慰他。那刻我發現原來當面對極端哀傷和沉重的環境,會連一句話都說不出口。最終我選擇輕輕搭着他的肩膀,不發一言,讓他感到我在現場陪伴他一起面對。

這經歷讓我明白,當到了極度哀傷的情況,最有效的安慰原來就是默默地陪伴,不要讓對方孤獨一人面對。有些人誤以為在陪伴過程中不說話,或許會讓人感到不自在,甚至會質疑自己就這樣站在對方身邊是否確實有用——事實卻與此相反。備受推崇的北美悲傷教育學者愛倫‧沃福特(Alan D. Wolfelt)曾歸納以下11項原則,為「陪伴」做了貼切的描述:

  1. 陪伴是出席他人的痛苦情境,而非幫他們解除痛苦。
  2. 陪伴是與另一個人一起進入心靈的荒漠,而非肩負尋找出路的責任。
  3. 陪伴是對心靈保持敬意,而非專注在智能。
  4. 陪伴是用心傾聽,而非用腦分析。
  5. 陪伴是見證他人的苦難歷程,而非評論或指引這些苦難。
  6. 陪伴是幽谷伴行,而非帶路或追隨。
  7. 陪伴是發現沉默的奧妙,而非用言語填滿每一個痛苦的片刻。
  8. 陪伴是保持靜止,而非急着向前行。
  9. 陪伴是敬重失序與混亂,而非強加秩序與邏輯。
  10. 陪伴是向他人學習,而非教導他們。
  11. 陪伴是表達想了解的心意,而非表現專業。

作為一位安慰者及陪伴者,這11項原則是非常重要的提醒。真正的陪伴是應該由對方作主體,他停的時候跟着停,他行的時候跟着行,不用拉扯或催迫對方加速。整個過程只需要接着對方拋出來的所有情緒和煩惱,而不需要不斷將自己的想法和意見給予對方,因為你希望行的方向,未必是對方當刻想去的方向。或許你會為他只能緩慢前進感到焦急,但仍然千萬不要給予壓力,請保持耐心和信心等待他走出幽谷。如果你願意,可以在心內為對方祈禱,求天父親自醫治和安慰他受傷的心,並祈求他有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