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1年8月, 健康寶鑑

(心安家寧) 真正令人感到悲傷的是關係

梁梓敦(安寧服務社工)

當我們每天閱讀報紙,都必定會見到有人死亡的新聞。面對這些並不認識的死亡,我們普遍都不會感到悲傷,當然間中會有一點難過或可惜,但相信亦不至於令我們哀傷一段日子。我們會有以上感覺,並非我們冷酷無情,只是我們不認識死者,亦代表我們之間根本沒有任何關係。

當明白悲傷的產生主要來自關係,下一步就需要釐清身分和關係是不一樣的。兩個人縱使有血緣關係,但他們的關係可以十分疏遠。相反兩個人的身分不緊密,亦不代表他們的關係不親密。數年前我曾面見一對接近60歲的夫婦,原因是該男士的父親(已經90多歲)因長期病患而去世。會面期間那位男士的情緒十分平靜,他認為父親畢竟年事已高,又患上多種長期疾病,因此他已經早有心理準備父親會隨時離世;相反地,他的太太卻不斷在哭泣,情緒明顯比丈夫激動很多。過程中,這男士甚至忍不住罵她:「哭什麼?現在究竟是我的父親死了還是你的父親死了?」會面後,我致電這位妻子問她悲傷的原因。她表示自己的父親在她年幼時就已經去世了,後來當她嫁入這個家庭,她的老爺對她很好,因而讓她感到好像重新再有一位父親似的,亦因此她對老爺的離世感到非常傷心。這個例子提醒我們:要有效關心喪親者,必須要仔細留意他們的關係——而非單純從身分作判斷。

人普遍會很容易落入只看到身分,就等同於關係的陷阱當中。寵物離世就是其中一個最典型的例子。近年來,我認識不少單身的人士,又或者結婚後不打算生孩子的夫婦,他們選擇飼養寵物,並且非常愛護這些寵物。對這些主人而言,牠們並非只是動物,而是「家人」,所以他們會因寵物死亡而極度悲傷。曾經有一位朋友,她的貓因器官出血而突然死亡,當時她哀傷到不能上班,甚至要請幾天假去平伏自己的情緒。當她上班後,與我分享說她經歷了「喪子之痛」。對一位從沒飼養寵物的人而言,可能會認為這位女士的反應過度誇張,因為那只不過是一頭動物,死了再飼養另一頭便可以了。會說出這番話的人,他們或許只看到人與動物的身分,而非親人之間的關係,所以就輕視和忽略當事人的哀傷。

還有一種情況是,兩個人雖然在身分上已經沒有任何連繫,但他們仍然會被過去的關懷影響而感到悲傷,已經離婚的夫婦就是最好例子。兩個人離婚後縱使已經沒有了夫妻的身分,但過去的關係,又或者仍然是孩子父母的關係,都令他們在對方離世後感到難過。我在上個月的文章已經提及,千萬不要假設哀傷,離婚後的夫婦不一定會向對方抱有怨恨和憤怒,甚至也不會因對方的死亡而感到高興。

要敏銳地察覺喪親者的悲傷,並且對他們產生同理心,當面對他們時,請提醒自己需要多花一點時間,安靜和專心地聆聽生者與死者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