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Christian Herald Crusades UK

2021年5月, 專題

社論: 疫情後,心意更新而變化

白崖

英國自四月中旬的復活節以後,各城市開始大幅度解封,開放售賣非生活必需品、理髮廳、圖書館等場所;同時更是開放戶外空間如酒吧、餐館、各種娛樂場所等。政府強力鼓勵人們出門消費,推動經濟復甦,希望在夏天來到之前,能恢復部分頹靡的經濟。雖然在安全措施下,政府仍然警惕國人必須保持適當的安全距離,但是卻也深知這個「安全距離」會緩慢整個經濟的回暖。誠然,在服務業中,大部分的工作仍然需要員工提供實體的服務,尤其是餐飲業和超市,但是由於「安全距離」的關係,加上人們消費模式在疫情後已經產生巨大的變化,有一半以上的人們情願上網訂餐、購物;這種模式無疑正在打擊實體的消費,迫使服務業改變運銷的模式,而員工的工作模式也不得不配合改變。

英國的生產工業向來發達,但是自疫情開始後,工廠不得不提防員工集體感染的風險,多採用輪班製,以維持工廠的出席人數不超過50%。人們的收入自然減少了,不少人只好身兼二職,彌補失去的收入,無形中增加了人們工作的時間。與此同時,繼美國一些跨國企業採取永久性在家工作的措施後,許多英國的大型企業亦紛紛仿傚,改革縮減辦公室空間的使用,提供員工在家辦公的方便。科技在過去這18個月以來,亦無不往網上辦公、提高雲端工作效率的領域發展。人們都得調整工作與生活的方式,以及提升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企業改變了組織與管理的模式,來追蹤員工的工作進度,和監管公司的正常運作。在經濟近乎停頓的這段時期,許多企業除了採取留職停(或減)薪的措施外,也積極為員工提供培訓,提高員工在新常態中的適應能力。

許多人形容這場疫情肆虐為世紀大災難、經濟大海嘯,疫情所到之處都滿目瘡痍。這是一場「天競物擇,適者生存」的篩選;考驗的不只是人們的學識與技能,更多是適應新生活的能力、在患難中堅持不懈的意志、在生活的夾縫中求生的戰鬥力。問題是:這並不是過去近乎100年來人們的生活形態;人們早已經習慣了一成不變的工作與生活,在一套套已定的系統中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只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卻把這一切都改變了。中國人有話說:窮則變、變則通;意思是:人在困境中必須尋求改變才有出路。《聖經》裡亦有話說:「不要效法這個世界,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十二章2節)。這裡的「變化」比「改變」有更深一層的內涵;它指的是質的變,而不是量的變;是蛻變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心意和觀念的改變;是人生觀、世界觀及價值觀,三觀的變化。在後疫情的新常態裡,筆者認為世界正在不斷地轉變,切身關乎我們的生存之道。不可置疑,人類是必須有所改變的,但是人若只是為了出路而隨著世界不斷轉變,最終會失去自我。唯有心的變化、帶動質的蛻變,才能看清世界的走向,人類集體協力才有可能帶動世界的轉向。